缅怀杨姓先祖 弘扬杨家将精神 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天波杨府祭祖先

新浪河南
关注3月25日上午,河南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的代表近百人在开封天波杨府举行祭祖拜谒仪式。他们代表河南杨氏后裔齐聚一起,共同祭拜以杨业为代表的杨家将及杨氏历代先祖。
■祭祖拜谒,情深意切
河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杨凤海将军,河南省委原副秘书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党支部书记、首席顾问杨春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纪委书记、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会长杨海中,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乔,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杨姓委员会副会长杨文兵等,还有来自中华杨氏联谊总会的全国杨姓代表杨立龙、杨伟兵等嘉宾现场在天波杨府孝严祠前奉香祭拜。

杨凤海将军宣读祭祖文
杨凤海将军在宣读祭文时提到,杨家“辈出英杰,裕后光前,忠勇孝义,世代家传。天波杨府,太宗亲赐,迁播千年,族人长念。先祖榜样,后世谨学,列宗英灵,佑我路宽。今看咱家,门丁兴旺,姓氏排六,前五河南。树高千尺,不忘其根,水流万里,难舍其源”,感情真切,令人动容。
祭拜仪式由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杨姓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振东主持。

杨海中会长致词

杨立龙代表全国杨姓族人致词
■天波杨府,杨氏胜地
天波杨府是北宋名将杨业的府第,因位于北宋东京里城西北隅天波门附近,俗称“天波杨府”。归宋7年,杨业殉国,府第成为杨六郎宅。自北宋末年开封沦陷后,天波杨府成了子孙祭祀祖先的祠堂和家庙。那时,祖先的大量物品还都保存在府里。缘于金人也都很敬佩杨家将,遂没对天波杨府进行洗劫。1146年,杨家将府第从开封迁至临安。

杨振东秘书长主持仪式
今日天波杨府南大门面对的湖泊,即杨六郎宅水泊,今名杨家西湖。明代杨氏故宅遗址为玉阳观,清代为杨氏庙,民国时期为杨太君庙又称杨泰山庙。1927年冯玉祥废庙,至抗战残庙被日寇拆毁。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杨家将的爱国主义精神,市政府在杨氏故宅遗址北边重新修建了天波杨府,并于1994年建成对外开放。

与会人员欣赏豫剧《穆桂英挂帅》
天波杨府由东、中、西三个院落组成,东院有威武森严的点将台和排兵布阵的演兵场,是杨家将士们操兵练武的场所。西院则是秀丽的杨家花园。中院是杨业处理军机要事的地方,有钟楼和鼓楼,有展示宋代兵器以及“三十六式秘传杨家枪法”的兵器殿,有13组展示杨家将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的群雕故事,尤其是杨家的家庙孝严祠内专门设置了神龛,设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杨家将英雄的塑像,供奉宋、元、明历代皇帝为杨家将授赠的神位,是全世界杨家将后裔魂牵梦绕、寻根问祖的圣地。

杨姓书法家向天波杨府赠送书法作品
■杨姓族人,一路荣光
杨氏作为中华民族的名门望族,享有“满门忠烈、精忠报国、清白传家”之美誉。北宋时期的杨家将,是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典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杨氏族人的光荣。
杨家将出自弘农杨氏,开基始祖为杨震。东汉时,居住在弘农郡(今河南灵宝一带)的杨氏出了‘四世三公’,即杨震、杨秉、杨赐、杨彪,祖孙4代皆为宰相,后世称‘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弘农杨氏成为杨姓人中影响最大的望族。北宋杨家将,杨业、杨延昭、杨文广3人在史书中均有记载。历史上杨家人丁兴旺,在两宋及后来的迁徙中,使得杨氏后裔遍及四方。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杨姓人口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3.08%,约3700万人,而现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杨氏后裔已达7000万。在百家姓中若以人口计算,杨姓现今排名第六,在河南则排名第五。

全体与会人员合影
杨家将后人令安在?
据介绍,宋末元初,为避灭门之祸,杨府老老小小200多人分4路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到福建,一路到湖南、广西,一路到贵州,一路过陕西潼关到达礼泉县,其中一支进入了华山脚下避难,另一支继续南下进入四川,在梓邑(今四川梓潼)繁衍生息。宋代,杨姓人南迁广西、贵州。杨文广随狄青率北方兵南征邕州(今广西南宁),杨文广所率北方兵的后代子孙,其中有不少是杨家将的后裔,成为客家人。今贵州安顺地区也是弘农杨氏集居地之一。明清时期,在江南各地形成的大规模迁徙中,有一部分杨姓人从福建、广东沿海等地漂洋过海到达台湾、香港、海南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如今,杨姓人在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及欧美各地都有一定的分布。
■杨门三杰,彪炳史册
记载于史册的杨家将英雄,有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祖孙三代人,堪称“杨门三杰”。
杨业约生于公元932年,死于公元986年,原名崇贵,因避北汉皇帝刘崇之讳,改名重贵,北宋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人。其父杨信为抗辽名将,后汉时曾任麟州刺史。杨崇贵善骑射,20岁的时候,受父命去见刘崇,被其任命为保卫指挥使,并赐姓刘,改名继业,单名业。他在对契丹的战争中英勇善战、屡建奇功,先后升任建雄军节度使、侍卫都虞侯,被人称为“杨无敌”。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征北汉,围困太原,北汉皇帝降宋,继业随之归宋。太宗爱其骁勇善战,让其恢复原姓,从此单名杨业。杨业举家南迁,定居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
杨业归宋不久,被宋太宗任命为代州(今山西代县)刺史,兼任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国皇帝亲率10万大军进犯雁门关,杨业临危不惧,亲率几百名骑兵奇袭辽军,大获全胜,因功升为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仍兼代州刺史。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3万辽军进攻雁门关,杨业大败辽军,乘胜追击,攻破辽营36座,俘获辽兵1万人。因杨业防御严密,辽军从未攻进过雁门关。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廷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发兵30万分3路伐辽,潘美、杨业分别担任伐辽西路军的主帅和副帅,接连攻下4州,但因东路军失利,造成全线崩溃,不得不退守代州。宋太宗下令将几州百姓迁入内地,为保护百姓安全撤退,杨业率部奋力作战,从中午打到傍晚,到陈家谷却没见到事前约定的在谷口两翼埋伏、接应的宋兵,悲愤至极,最终与辽军决战,终因寡不敌众,其子杨延玉及士卒皆战死,杨业因战马重伤而被俘,3日不食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人的名字,《宋史》中记为:延玉、延昭、延浦、延训、延瓌、延贵、延彬7子。小说演义中为:延平、延广、延庆、延朗、延德、延昭、延嗣7子,琪八娘、瑛九妹2女。这一代唯杨延昭正史有传,其他兄弟也仅有少数人在私人笔记中有零星记载。
杨延昭生于公元958年,死于公元1014年,原名延朗,儿时即常以军阵为戏,契丹人俗称杨六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契丹军侵扰边境,杨延昭驻扎的城池被围,他趁着天气寒冷,命令士兵汲水连夜浇城墙,城墙因结冰无法攀爬,契丹军遂退去,杨延昭趁机追敌,缴获很多武器和铠甲。宋真宗称赞他“治兵守边颇有父风。”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因操劳过度而病逝,宋真宗特派使者护送其灵柩回京,河朔地区吏民对着他的灵柩痛哭不止。
按照小说的谱系,杨六郎之子为杨宗保,其孙为杨文广,然而据北宋曾巩《隆平集·杨延昭传》所记,杨文广为延昭第三子。《宋史·杨业传》附延昭传中也有“及卒……录其三子官”的记载。附文广传中记载文广曾“授殿直”,“累迁左藏库使”。名将狄青南征广西时,杨文广随军从征。后来,宋英宗提拔他为东京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为了抵御西夏的入侵,杨文广被调往前线,任兴州防御使,负责在筚篥(今甘肃通渭南)一带修筑防御工事。这里是宋、夏争夺的要冲之地。他制订巧计,事先散布消息,在另外一个地方筑城,西夏军信以为真赶到那里,宋军官兵却神速构筑筚篥城,等西夏军赶来,一切都已就绪。在西夏军退却时,文广又遣军追袭,获得胜利,受到诏书褒奖。筚篥城防御工事最后完工后,被赐名甘谷城,杨文广因功徙知泾州镇戎军(今宁夏固原一带),迁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侯。后来,辽国与宋朝在代州的边界划分上发生争执。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还没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杨文广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任他为同州观察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