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河洛春雨润边疆”洛阳市优秀非遗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启动

综合
关注来源:洛阳非遗会客厅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文化润疆工程,10月28日,2023年“春雨工程”河南文旅志愿服务——洛阳市优秀非遗项目展示交流活动在喀什启动。活动由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发展中心、喀什地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主办,洛阳市文化馆、喀什地区文化馆承办,洛阳职业技术学院、洛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洛阳市剪纸艺术研究会、洛阳市同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研究院协办。

此次活动从洛阳一千多项非遗项目中选取具有中原地区特色、洛阳元素符号的民间剪纸、洛绣以及洛阳铲三个项目,共200余件作品参展。洛阳非遗会客厅也在此次活动中精彩亮相,展示了相关非遗展演及非遗传承成果。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在全国各地都能见到风格流派各异的剪纸。受各自地域文化的影响审美情趣和感情表达方式而不甚相同。南方的剪纸精雕细刻、玲珑剔透,北方的剪纸粗犷豪放、质朴夸张。洛阳剪纸作品兼有南北方的特点,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剪纸风格:构图严谨,生动传神,线条流畅,章法巧妙,千剪不乱,万刀不断,细如发丝,壮如波澜,展现了中国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和出奇制胜的艺术风范。
在剪纸展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河南省级非遗项目民间剪纸传承人王飞向大家展示了生动传神、章法巧妙、千剪不乱、万刀不断的独特技法。作品分为优秀传统、历史人物、河洛文化、鸿篇巨制四大主题,体现了洛阳剪纸的艺术魅力,吸引了现场观众的目光。当地一所小学的4位美术老师闻讯专程过来参观学习,他们对洛阳剪纸的制作技法和装裱技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希望王飞老师能在喀什地区举办培训班,将洛阳的优秀文化传播到边疆地区。

洛绣,又称洛阳刺绣,又名宫绣,是中国古老的刺绣技艺之一,是洛阳的地方传统手工技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洛绣绣工精细,图案秀丽,民间有“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说法。洛绣技艺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礼品、装饰等领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市场潜力。
在洛绣展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洛阳市同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研究院院长秦爱花不仅对项目作了介绍,而且和喀什的传承人交流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方式以及非遗作品的现代情感表达。

“洛阳铲”发源于洛阳,故取名“洛阳铲”,是我国考古钻探的主要工具,在考古界的官方认定里,洛阳铲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地名命名的专用工具,它与我国的考古勘探、文物发掘密切相关,促进了考古勘探事业的顺利发展,在我国考古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独特高效对土层准确的探测及对地下文物的保护能力,为考古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次活动中,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铲锻造技艺第五代传人孙银莹详细介绍了洛阳铲的由来、使用方法、所应用的行业以及在考古勘探当中的地位。在洛阳铲展示区,展示了洛阳铲的基本形制,讲述各地区针对不同土质所使用不同的洛阳铲形制,包括土铲、泥铲、沙铲、破砖铲以及考古手铲等,农业、工程、石油勘探等行业均有洛阳铲的应用。充分展示了洛阳铲独特的钢铁锻造应用技术,扭转了大众对洛阳铲的刻板印象,现场吸引了参展者们的驻足侧目。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流而美丽。此次洛阳市优秀非遗项目展充分体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推陈出新的文化发展新格局,让古老的传统技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讴歌,用作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用作品特有的艺术语言向世界表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