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城事关注

当考古遇上科技 考古遗址中发现一只“熊孩子”

河南广播电视台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大象新闻记者 程冰冰 谷艳敏 罗曼 张颍辉 黄欣 韩志丹

南阳淅川下寨遗址发现一只“熊孩子”,它是男是女?年龄几何?健康状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推出《当考古遇上科技》融媒体系列报道,本期将带您了解一只熊的前世今生。

◎淅川下寨遗址中发现一具完整熊骨架

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建设,自2009年3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淅川下寨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人员在西周晚期编号为H380灰坑内清理出了一具完整的动物骨架。

“我们根据它的头骨、下颌骨、牙齿和肢骨的形态,判断它是一具黑熊的骨架,这是目前在我国考古遗址中发现的最早的完整的熊骨架。”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科技考古研究室主任侯彦峰回忆说,根据这只黑熊头骨上的矢状嵴,可以判断出它是雄性,但是要弄清楚它的年龄和健康状况等,还需将熊骨架运到动物考古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研究。

◎树看年轮 鱼看鱼鳞 熊的年龄怎么算?

人们通常通过树干的年轮线判断树的年龄,通过鱼鳞上的同心圆判断鱼的年龄,而熊的年龄如何算?与猪、狗一样,熊的年轮线藏在牙齿中。

动物考古工作者对这只黑熊骨骼左下颌的一颗牙齿进行切片,并对牙齿切片进行打磨和抛光,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这只黑熊一共有5条年轮线,这表明它去世的时候是5岁;年轮线结束生长的时候较窄,表明它是在食物匮乏的早春去世。

◎优胜劣汰 弱肉强食 “跛脚熊”何以生存?

在对这只黑熊进行全面检查时,动物考古工作者发现,黑熊左侧髋骨的臼窝中有明显的赘疣,左侧股骨明显短于右侧股骨,这说明这只熊在行走时有些跛脚。为了证明这一判断,动物考古工作者对这只黑熊的股骨进行了X射线检查。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李傲介绍,通过观察X射线扫描的结果,这只黑熊的左侧股骨比右侧股骨要弯曲,并且左侧股骨有很明显的骨折后愈合痕迹,说明这只黑熊在年幼的时候发生过“青枝骨折”。不过通过对其肱骨等其他四肢骨骼的观察,并没有发现它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现象。

“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青枝”两个字是借用来的,在植物的青嫩枝条中,常常会见到折而不断的情况,因此骨科医生就把这种特殊的骨折称之为“青枝骨折”。

2700多年前,一只黑熊在骨折后还能存活,没有被饿死或者被其他动物吃掉,动物考古工作者推测,这只黑熊可能在幼年被捕获时发生了骨折,也可能是因为骨折导致行动不便才被人们捕获。

结合灰坑内出土的遗物和填土情况,考古工作者判断H380是一座祭祀坑。丹江口库区是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而楚人的先祖为熊姓,熊是他们的精神图腾,先民捕获黑熊是用于祭祀,熊是当时一项重要的祭礼。

◎全国体量最大 种类最全

动物考古学标本数据库大揭秘

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各地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越来越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还建立了全国标本体量最大、种类最全的动物考古学标本数据库,不仅有助于增强考古遗址动物种属、骨骼鉴定的准确性,还对标本形态信息的保存以及后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人与动物生死相依,关系十分密切,动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可或缺。人们利用动物资源的同时,会留下相应的痕迹,所以,研究动物遗存可反映当时人们怎么利用动物、这个过程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什么作用、人类的活动又对动物本身造成了什么影响。

考古工作者从动物的角度,穿越千年,拼凑出古人生活的侧面,观察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缔造和演进,重述华夏民族与动物相处的漫长历史,破解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符号。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