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城事关注

先入大暑,再入中伏,“热上加热”?

河南广播电视台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今年的中伏 

从7月25日一直到8月13日 

一共有20天

夏三伏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但会生活的中国古人 

却看见了这个时节的美好

何逊《苦热诗》中对着三伏天骂骂咧咧

最后却说:“愿以三伏晨,催促九秋换。”

三伏不热,五谷不结。 

为什么中伏有长有短? 

这要从我国历法的庚日说起,干支纪日法是把天干的十个字与地支的十二个字顺次结合而成的,六十日一个轮回。“庚”在天干的十个字中,每十日会出现一次。

如果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与夏至后的第五个庚日吻合,中伏的天数就是10天;如果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与夏至后的第六个庚日吻合,中伏的天数就变成20天。 

因此气候学上将三伏天为30天的称为短三伏,天数为40天的成为长三伏。 

中伏时期气候特点 

“三伏”其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因为三伏天吹东南风,空气潮湿,风的潮湿造成了三伏期间湿度大,三伏天“高温、高湿”是我国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 

三伏天里头伏、中伏的“热”特征要明显于末伏,在年尺度上,伏天和夏季7—8月的高温天数在低频振荡内有一致性的周期变化趋势; 

三伏天外也多有 “热”的特征,伏天结束后高温、酷热天也不在少数;长三伏和短三伏的夏季“热”特征并没有显著差异。 

中伏该怎么吃? 

1、福羊,补气

看到羊,就想到了一锅浓白鲜香的羊肉汤,在入口即化的时刻,身体好像曙光照耀,温暖随意流入,这是属于羊在冬天给予我们的“嘘寒问暖”。 

而在三伏天同样也是,不一样的是,冬天的寒是外象,三伏的寒藏于内,邪潜在内。

杨恽在《报孙会宗书》中说:“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 

古人在伏日和腊日不仅都吃羊,还需饮酒。

苦夏炎炎,漫长时间的大汗淋漓,使得人体透支,如若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能量损耗过多则对身体不利。 

2、热面,辟恶

北方的面,富有丰富的蛋白质,吃起来特别得劲,正宜弥补伏天的损耗。关中的油泼面宽宽大大,泼上辣子香醋,“呲啦”一声,油沫泛起,香味风起云涌。 

面被揉得踏实得劲,落在胃里就长出了力气,对抗苦夏。

面的好处,不止如此。《魏式春秋》记载:“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

伏天吃热面,似乎有违气候反应,古人却是这么认为的,“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三伏天湿热同期,吃热激发身体可驱除潮气暑气,吃热面有“辟恶”之意。 

3、绿豆,涤烦

小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在外头疯玩回来满头大汗,捧起一碗绿豆水,吨吨吨一股脑喝下去,豆沙滑过喉咙到肚子里去,甜甜凉凉能把心火降下去一半。 

在人们的心目中,绿豆可以除掉伏天所有的热,暑热、燥热、烦恼热。

火在五脏中主“心”,夏天热辣,火气充足,容易急躁,烦恼是大忌,宜除烦恼热,养心。 

绿豆煮熟汤,‌清凉解暑忙。生活中总有这些那些零零碎碎的事物扰乱自己,往往是假借于外,一碗起沙的绿豆汤汁,叫我们通体舒泰的同时,也安抚着内心。 

中伏还有哪些传统文化? 

1、避暑文化 

在避暑文化方面,古代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高温环境,例如在周朝时期,人们就已通过冬季凿冰、存冰,夏季用冰的方式来降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冬季藏冰,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古时冰块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盛放冰的容器被称为“冰鉴”。 

2、诗词文化 

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描绘三伏天的景象,表达对酷暑的感受和对清凉的向往。 

《游栖霞寺》 

唐-皮日休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感昔五首·其四》 

宋-陆游 

岳阳三伏正炎蒸, 

爽气凄风见未曾。 

白浪蹴天楼欲动, 

当时恨不到黄陵。 

《苦热》 

明-苏葵 

斗室炎蒸分外强,病躯何处借华堂。

金茎杯露分难到,赤脚层冰想欲狂。

一叶井梧秋尚远,万家巢燕日偏长。

笑同褦襶真徒尔,愧尽渊明卧北窗。 

3、养生文化 

在养生文化方面,中伏时节被认为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适宜进行“冬病夏治”的治疗。民间有“初伏防中暑,中伏除病根,末伏躲老虎”的说法,意味着中伏是去除疾病根源的好时机。 

除此之外 

还有适合中伏发的朋友圈文案 

推荐给大家!

01 

中伏已到,盛夏十里。 

愿岁月,温润如玉; 

愿你我,闲静欢喜。 

02 

中伏已至,骄阳似火。 

烈火炎炎,荷花怒放,清风盈盈。 

03 

风越过山野,

带着鲜花和晚霞, 

迈进人间小盛夏。 

04 

中伏已至, 

流水浮云,阳光茉莉, 

纸飞机绕过草茵,落在草地。 

05 

清风不肯来, 

烈日不肯去。 

06 

炎炎夏日,艳阳高照, 

季节就这样抛洒着世界的真实。 

中伏已至 

大家是怎么应对这炎炎夏日的呢? 

有什么中伏“避暑秘籍”呢? 

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