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护士节:服务是最好的口碑 感动让你我相偎

新浪河南
关注他们承受快节奏、高强度工作带来的压力,直面病痛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但依然感受爱、付出爱、播撒爱,用温柔与微笑面对每一个病人。
每年的5月12日国际护士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于1912年设立的节日,旨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
每个护士工作生活的日常点滴就是对南丁格尔精神的最好诠释。平凡而伟大,是护士的最佳写照。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记者们近距离体验护士们的护理工作,感受他们为患者健康带来的悉心服务。
急救:与死神比速度
120救护车,不分昼夜,24小时待命。急救人员的每一次任务都是同时间赛跑,与死神比速度,他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急诊科护士更是需要练就十八般武艺,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20位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护士在广场进行急救知识演练,心肺复苏术(CPR)、单双人气道梗阻解救法(海姆立克急救法)、头部外伤包扎及上肢骨折固定等项目,都是每一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的急救技能。

李博护士长介绍,郑大一附院急诊医学部坚持“急救月月练”,积极开展急救知识进社区、人人学急救等活动。此外,郑大一附院开设“重症患者转运中心”,全国范围内为患者提供免费转诊服务。
ICU里的静谧天使
在ICU安静的环境里,有一群静谧天使,在生死之门守护着。基础护理、生活护理45分钟,静脉输液50分钟,机械排痰60分钟,病情观察30分钟,翻身30分钟。在神经ICU(神经重症监护)病房里,护士长金歌时刻提醒自己,护理项目总计385分钟,一项都不能少。

ICU护士是12小时工作制,护理病人时是“三班倒”,每班385分钟,一分钟也不能少,在这里工作的护士,人人都练就了一分钟吃饭、一天上一次卫生间的特殊“本领”。

神经ICU的护士们在下班之后,组成一支志愿者团队,继续在病房安慰患者,和患者家属耐心交流,最大程度缓解家属和清醒患者的焦虑情绪,护士付玉洁说:“ICU每天的探视时间只有短短30分钟,让家属放心,也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
护士坐诊,让患者有尊严地活着
造口,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可在郑大一附院,每年都会新增50余例造口患者,造口患者和普通患者不同,需要时刻带着袋子,这样就可能有一些臭味,他们会羞于和别人交往。

在伤口造口门诊,王俊霞护士长一边为患者进行足部伤口的护理,一边询问着她的病情状况。这是一个伤口流脓出血的糖尿病患者,和造口病人一样,如果伤口处理不当,也会产生异味,让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目前,郑大一附院拥有高级造口护理师9人,让造口患者有尊严地活着,是每一个造口治疗师的职责所在。
发明创造里的“匠心精神”
你以为护士只会护理患者?他们还是发明创造小能手。在骨科一病区(微创脊柱外科),徐慧萍护士长的天使团队,在日常工作中总结经验,对多种医疗器械进行改良,获得技术创新专利,并推广到全国各地的临床一线。

传统的颈托佩戴时,一般会垫上一块毛巾,减少颈托与患者脖子的“硬接触”,但这种固定方法,时间久了毛巾会移位,影响制动效果。改良版颈托,护士们将棉垫直接缝在颈托上,既增加了配搭的舒适性,又保证了对颈部的制动效果。
此外,科室还创新发明疼痛评估智能机器人、卧床病人体位垫等,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优化患者的治疗体验。

据郑大一附院护理部副主任娄小平介绍,医院护理队伍人数6500余人,护士长355人,高级职称119人,大专以上学历以上护理人员99.83%,在郑大一附院一院三区同质化管理,以病人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将护理质量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护理事业的发展,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