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腹水治疗有了新途径

新浪河南
关注
U12633P827DT20160707113808
胃癌是当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每年大概有新发胃癌93万例,中国就约占了42%,但是由于胃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而且很多人也没有形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所以发现胃癌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晚期了。
胃癌到了晚期患者往往会非常痛苦,其中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了腹水。
什么是胃癌腹水?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肿瘤二科主任邓运宗介绍,腹水指的是在腹腔内积聚了超出生理限度的液体,也就是由于癌细胞脱落腹腔,造成腹腔内积液过多。
一般在临床上腹水可分为 3 大类,即内脏型、炎症型和肿瘤型。内脏型有心源性,肝性和肾性腹水;炎症型有化脓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结缔组织病所致;肿瘤型的就有胃癌、卵巢癌、肠癌、肝癌、恶性淋巴瘤、腹腔间皮瘤或癌性转移性腹水。
胃癌晚期为什么会产生腹水?
通俗点说,胃癌腹水就是癌细胞通过多种途径脱落在腹腔内,形成了所谓的“种子”,而且多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是术后腹膜种植转移、复发的主要原因。
腹膜转移后,肿瘤细胞破坏淋巴管导致引流障碍,肿瘤侵及或压迫胸导管,淋巴回流障碍,淋巴液漏出;当淋巴管阻塞破裂后淋巴液漏出,形成乳糜性腹水;腹膜弥漫性癌浸润或种植,增加腹水产生;癌栓阻塞或肿块压迫,使门静脉或肝静脉血循环障碍,静脉血管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收减少而漏入腹腔,导致腹水;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外渗形成腹水;伴癌综合征时,分泌异位激素如抗利尿激素、醛固酮等增多,引起水与电解质代谢紊乱而发生腹水。
恶性肿瘤出现腹水后,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腹部胀痛、 肿瘤疼痛、 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严重的还会出现肾功能衰竭、呼吸功能衰竭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会使肿瘤的发展速度加快,同时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胃癌晚期出现腹水常见吗?如何诊断?
大部分晚期癌症患者都会出现肿瘤性腹水的现象,而且出现的几率很大,其中胃肠道肿瘤、肝癌等更易出现这一现象,当然,胃癌晚期出现腹水也很常见。
腹水的诊断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确定腹水的存在:
②诊断性穿刺,了解腹水的特性;
③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必要的检查明确腹水的病因。
腹水治疗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当明确诊断是腹水时,常规治疗除限盐和控制补液量外,还有:
(1)利尿剂治疗:利尿剂对恶性腹水一般疗效差,文献报道的有效率仅约44% 。其是否有效可能与患者血浆肾素/醛固酮水平有关,血浆肾素/醛固酮高的患者对利尿剂治疗可能有效;反之,则无效的可能性大。
(2)腹腔穿刺放液:腹腔穿刺放液操作简便、症状缓解快,仍为临床基本治疗手段,但多需反复进行。反复大量腹穿放液有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降低、低钠血症、肾功能障碍和低白蛋白症等并发症的危险。
(3)腹腔静脉分流术:对反复腹穿放液仍不能控制症状的患者,可考虑行腹腔静脉分流术,但不适合伴有凝血机制障碍、肝功能衰竭、近期或正合并感染、包裹性腹水、腹膜假性黏液瘤以及血性腹水、腹水蛋白浓度>45g/L的患者,对腹水细胞学阳性或伴有心衰的患者为相对禁忌。对腹水胃肠道来源的患者,因预后极差,也多不主张应用。
(4)腹腔置管引流术:该法极少引起电解质紊乱,无癌细胞转移和凝血机制障碍的危险,且引流管不易阻塞,较为安全、简便、有效,但可并发腹腔感染和症状性低血压。
(5)全身及腹腔内化疗:恶性腹水大多在肿瘤病程的晚期出现,患者既往可能接受多程化疗,而且出现腹水时患者一般情况不佳,所以全身化疗在此时的价值不大,选择化疗方案、药物剂量以及给药方式都要慎重。腹腔内化疗由于注入腹腔的药物通过门静脉吸收入肝代谢,故进入体循环的量少,引起全身的毒副反应也小。腹腔内化疗可抑制或杀灭播散的癌细胞,对已形成的实体瘤,由于受表面纤维组织的影响,药物渗透力弱,治疗效果较差。可用于腹腔内化疗的药物众多,但就哪种药物对哪种肿瘤引起的恶性腹水最为有效以及最适给药剂量、给药间隔均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
(6)放射免疫疗法:可采用 32P 胶体腹腔注射治疗恶性腹水,它是一种不溶解于水、纯射线发射体,局部注射后多数停留在局部,同时 具有选择性吸附能力,其释放的射线能直接杀伤癌细胞,同时其在组织内射程短,对周围组织损伤小,结合化疗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7)靶向药物治疗:在晚期胃癌引起癌性腹水的治疗性靶向药物中,恩度和贝伐珠单抗是常用的血管形成抑制剂。恩度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具有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活性。研究表明,恩度联合化疗药物腹腔灌注可以有效控制癌性腹水,且不良反应可耐受。对于采用过恩度联合顺铂腹腔灌注治疗,但腹水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仍能发挥一定的疗效,可能两者在控制腹水形成机制上有所不同。贝伐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抗人VEGF-A单克隆抗体。一项Ⅲ期临床研究表明贝伐珠单抗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可有效控制卵巢癌患者的癌性腹水,但该药引起肠道和血管事件的风险妨碍了在癌性腹水中的应用,且价格昂贵。此外,卡妥索单抗(Catumaxomab)在欧盟获获批用于治疗上皮细胞粘附分子(Epithelial cell adhesionmolecule,EPCAM)阳性肿瘤引起的恶性腹水,它是一种抗CD3 和EPCAM 小鼠双特异性抗体。在一项Ⅱ/ Ⅲ期随机对照开放性研究中,卡妥索单抗腹水控制时间显著长于阴性对照组(77天vs.13天;P<0.0001),并且有生存获益,但其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90%,该药在国内尚未进入临床。
胃癌腹水的特色控制手段
中西医结合是治疗胃癌腹水的有效途径,西医的放疗、化疗的近期疗效较明显,但中医药的综合治疗远期疗效较西医优越,而且不会加快癌细胞的转移,目前多种疗法联合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不仅能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而且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近期,学科的进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是逐渐发生转变,体腔转移癌不再被一概认为是癌广范转移的表现,而是一种区域性癌转移;对于经选择的病人,积极、适宜地治疗不但能控制病情进展,而且还有可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肿瘤科舒适医疗的理念,以中西医结合为主要途径,开展肿瘤体腔控制技术,有机融合中医特色疗法,形成疗效突出的癌性腹水综合治疗方案,极大得减轻了病人痛苦,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延长了其生存时间。
肿瘤体腔控制技术是以高精度体腔持续循环热灌注治疗系统作为主要治疗途径,配合相关辅助治疗设施与治疗手段,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措施有机融合,腔镜技术、腔内治疗、微创介入治疗与中西医结合内科综合治疗实践与方法相结合,形成以体腔内治疗控制肿瘤侵犯区域和相关症状,全身治疗以提升功能状态的肿瘤综合治疗模式。
肿瘤体腔控制技术提高了体腔内药物的药效学,拓展了现有药物的应用范围;如化疗药物、中药在腹腔内应用有独特的药代学特点,温热与药物的协同作用使其对癌细胞的杀伤能力增强50-400倍甚至更高,显著提高了现有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该疗法能够激发机体与体腔内的免疫功能,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不论对原发灶还是转移灶均能产生免疫刺激,导致局部或远处病灶的消亡。正是以上独特机制,实现了该技术腔内治疗的高效性和疗效持久性。
治疗恶性腹水的患者,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思考,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情况(包括病理分型、贫血程度、肝 肾功能情况 是否有电解质紊乱等),科学施治,多学科协作施治,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链接:
据了解,河南中医药大学三附院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肿瘤科邓运宗主任及其团队为胃癌腹水控制探索了新的治疗途径;其承担的科技攻关项目已经启动并顺利实施,主要治疗方案是将单体中药As2O3联合腹腔持续热灌注的综合治疗模式应用于胃癌腹水患者,其目的是进一步探索三氧化二砷配合热疗对胃癌腹腔腔积液的治疗作用,为更大规模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现继续招募胃癌出现腹水患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