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与生俱来" --记河南省胸科医院于洪涛

新浪河南
关注他是学霸,14岁高中毕业。
恢复高考第二年,考入河南医学院。
不到40岁,就当上了呼吸内科的主任。
SARS肆虐时,他是郑州市专家组组长,面对面给疑似病人会诊。
H1N1,他再次担任郑州市专家组组长,不分昼夜抢救病人。
打开他的微信,“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他,就是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六病区主任于洪涛。

必须往前冲
于洪涛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学院,80年代初,内科比外科更酷,那时外科手术很少,从事内科的成就感更强,年轻的于洪涛选择了呼吸内科领域,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工作不久就在黄泛区(周口地区)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这是个很凶险的传染病,可导致患者发烧、肾衰竭。
“我那时年轻,熬得住夜,天天没日没夜抢救病人。”于洪涛微微笑着,回忆自己年轻时那种拼命三郎的劲:“那时医患信任程度高,敢放手做,好多病人因此被抢救过来,估计有小两百例。”这个年轻人出色的工作使他28岁就当上了内科副主任。
大多数的医生,工作学习到十年左右,就感觉自己该充充电了,于洪涛也不例外,1994年,他在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学习了支气管镜技术;1996年,他被郑州市卫生局选拔为跨世纪人才,再次到北医三院开始学习。这次进修培训,被于洪涛称为“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学习。导师制培养,系统学习了临床科研方法学、统计学、检索学以及电脑语言学。导师是业内知名专家,为人严谨,这也给了他很深的影响。他的临床及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陆续做出了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其中,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病中枢驱动性影响。获得中华医学会三等奖。“发了一万元奖金,在当时不是小数目,钟南山教授颁的奖。”
没想到三年后,SARS在全国蔓延,已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于洪涛作为郑州市专家组组长、河南省专家组副组长和钟南山教授一样,无法顾及个人安危,为控制当地疫情四处奔忙。
“我们三四个月不能回家,穿着防护服,一天出车十几趟,去巩义、新密、新郑和郑州市区等地面对面问诊疑似患者。那时已有医生护士感染病毒死亡的病例,有的则留下了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
他说,不害怕是假的,但责任压在你身上,必须往前冲!每个病人是否确诊为SRAS,卫生部有一个大致的标准,但最终由专家组确定,而他是最终拍板的那个人。后来他被评为河南省优秀党员、郑州市优秀党员。
2009年,甲型H1N1流感(禽流感)全国肆虐,这是一种呼吸系统的传染病。于洪涛再次被任命为郑州市专家组组长,他带领团队救治的有100多例病人,仅有一例死亡。在当时是全国死亡率最低的。
团队建设不能只站出来一个人
这几天,于洪涛主任正在手抄党章,看到其中“党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他说:“一个病区也必须以救治患者为中心。”
2002年,他创建了河南省第一个规模最大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不仅配备了全国先进的硬件设备,还培训了一批专业呼吸治疗师,专门针对患者进行呼吸道治疗以及呼吸设备的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总结,还形成了一套适合本院的管理制度。重症监护病房主要收治慢阻肺急性发作、重症哮喘、重症肺炎等各种病因导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抢救成功率达到了全国的先进水平。
2008年,又开展了危重症的营养治疗,由专业营养师进入ICU进行营养管理,很好地控制了患者的血糖及最适宜热量供给量,减少了患者ICU的感染率和病死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4年获得了河南省科技厅“国内领先”的评价。
做出这样的成就需要一个团队的强大,而不是只能站出来一个人。他的体会是“不要做技术封锁,要引导大家向同一个方向努力。”
追求内心的宁静
“责任心,比技术更重要。”这是于洪涛33年职业生涯的心得。他认为兴趣不可靠,因为兴趣可以转移。责任是最基础的,它像泥土,诚信、良善、仁慈等等是从责任感这块土地里生发出来的。
“我常常给下级大夫讲,责任与生俱来,死后仍然存在。”于洪涛解释说:“一生下来,你就会有一个身份,做这个身份该做的事,就会产生责任感,这样才能担负起你应付的责任。死后你总要给后代留下些什么,而责任感,就是非常好的精神遗产。”
医生对患者,最基础的感情是怜悯。“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的感情。”于洪涛说,“然后,对弱者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帮助,这样自然产生责任感,你就可能肩负起这项责任。”
当医学生时,于洪涛的职业梦想是当某个领域的顶尖专家,这个目标花了很多年实现了,现在,他又有了新的体悟:“能给我所遇见的病人解除痛苦,自我价值就实现了。”换句话说,现在,他“追求内心的宁静。”(通讯员 李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