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专家访谈

“当一个干净的医生”--记河南省胸科医院张曼林

新浪河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和呼吸三病区副主任张曼林约了几次采访未果,每次电话,她不是在照看重病人分身乏术,就是在去看重病人的路上。

1990年,张曼林毕业于河南医学院临床医疗系,2000年攻读郑州大学呼吸内科方向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是肺动脉高压和慢阻肺。2002年取得硕士学位。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她对疾病的认识更加透彻,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的更扎实。

2012年,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这是2000年王平凡副院长做的鳞癌左肺切除术的患者,十年后出现慢阻肺症状,走路喘,在省某医院治疗时带着呼吸机,呼吸机带时间长了口腔会很难受,医院建议气管插管,但患者不同意,当时他用笔写下:我还回胸科医院。

转到我院的呼吸科综合监护室,张曼林细心观察为啥撤不下呼吸机,“你得分析找原因,这考验的就是你的技术能力了。”张曼林发现主要原因是镇静剂用的太多,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会依赖呼吸机。抗生素也用量过多,病人情绪不好,转到普通病房,病人有两天时间还处于谵妄状态,张曼林将镇静剂慢慢减量,患者状态趋于稳定,最终拔掉呼吸机,患者痊愈出院了。

“管理重病人,要时时刻刻操心,一天几趟往监护室跑,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快,忽略某一点,病人生命可能就没了,有时晚上10点还要再打个电话问问病人情况,否则睡不着觉。”

张曼林喜欢管重病人,虽然累,但她早已习惯这种累了。颠覆大众对女人的想象的是,她觉得逛街的累,比抢救病人的累还累,因此比较起来,她更喜欢去抢救病人。

“上呼吸机的病人,意味着这个病人非常重;撤呼吸机,意味着病人脱离危险了,这时是最高兴的时候。上呼吸机的目的是为了脱机,呼吸机带时间长了引发其他并发症,能尽早车就尽早撤。”

2010年,一位19岁男孩患肾病综合症,合并肺间质纤维化,其实是肾病,波及肺的一种疾病,即自身免疫性疾病。来的时候孩子处于呼吸衰竭状态,这样的疾病可是90%以上的死亡率,下了病危通知书。再和家属充分沟通下,双方都同意拼一把。现在,这个小伙已成家生了孩子,小伙的妈妈经常给张曼林打电话,称呼她“孩儿干妈”。

重病人管的多了,心里就越有底,好大夫要具备爱心耐心责任心。“爱心来自哪?他把整个身心都交给你,把命都交给你了,你得付出。”

张曼林的爷爷是中医,家族有这个传统,不当医生,就当老师,医生保护身体的健康,老师守护心灵的健康,都是最高尚的职业。

“就想做一个干净的大夫,”张曼林说:“能尽快给患者诊断明确,能用普通药的就绝不用抗生素。”

张曼林聊起工作,如数家珍,繁重的工作在她的谈笑风生中显得非常有魅力。热情,果敢,干劲十足的张曼林笑着说:“干这个职业,我就是觉得很快乐。”(通讯员 李红)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