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这些城市无名英雄 在高温天气下默默坚守
摘要: 骄阳似火,当人们纷纷以各种防暑降温方式躲避太阳和高温之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却有这样一些人,始终迎着高温在烈日下坚守,只为这座城市能够更净、更畅、更美。昨日,济源晨报记者兵分多路,对高温下的众生态进行了探访。来源:济源晨报
骄阳似火,当人们纷纷以各种防暑降温方式躲避太阳和高温之时,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中,却有这样一些人,始终迎着高温在烈日下坚守,只为这座城市能够更净、更畅、更美。昨日,济源晨报记者兵分多路,对高温下的众生态进行了探访。

扶贫人员(右)在调查走访
扶贫攻坚队:扶贫让他们与群众心连心
炎炎酷暑,在大峪镇王庄村,活跃着一支由济源日报社工作人员组成的“扶贫攻坚队”。他们迎高温、战酷暑,为该村贫困群众送资金、传技术、办实事、解难题。
这支扶贫攻坚队的成员按照“一对一”原则开展调查走访,深入了解每一户扶贫对象的家庭情况、生产生活情况、收入现状等基本信息;询问扶贫对象的所思、所盼、所需和发展意愿,进一步把扶贫对象摸清,把扶贫原因核准,做到心中有数;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针对贫困情况制定相应帮扶措施。
“这么热的天,你们还挨家挨户走访,真是把咱当贴心人啊!家里刚切了西瓜,快进来凉快会……”看到扶贫人员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访扶贫对象,村民薛温社特别感动,拽着一名扶贫人员就往家里拉。在走访的过程中,扶贫人员接到了很多热情的邀请,但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
高温无情人有情,扶贫连着他们与群众的心。在这个如蒸笼一样的天气里,济源日报社扶贫攻坚队的所有成员没有一个被高温吓到,全身心奋战在扶贫工作前沿阵地。

王千波正在施工
电力职工王千波:战高温为群众送清凉
7月3日下午,在我市五龙口镇辛庄村的一处田间地头,王千波和同事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紧张进行台区建设施工。王千波,是来自国网济源供电公司的一名普通电力施工人员。
夏季用电高峰期,现有供电设备“吃紧”,给群众生产、生活用电带来诸多不便。为确保高温酷暑季节群众凉爽度夏和安全可靠用电,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在实地勘察的基础上,决定为该村新增一台配电变压器。
在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只是站着不动就已大汗淋漓,但是按照《电力施工安全操作规程》规定,无论多热,电力施工人员必须“全副武装”,头戴厚重的安全帽,身穿长袖、长裤工作服。如此“苛刻”的安全条件下,烈日下的施工既拼体力,更拼毅力。金属施工材料被晒得烫手,施工人员衣服湿透被晒干,晒干再次被湿透……施工人员通红的脸颊上,一粒粒豆大的汗珠不停向下滚落。在烈日下,施工人员战高温、斗酷暑,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

张法来给顾客挑选西瓜
瓜农张法来的苦与甜:怕高温又盼高温
炎热天气,带火了西瓜,也乐坏了瓜农。在这么高的温度下卖瓜,辛苦可想而知,可瓜农说他们盼高温又怕高温。
7月3日上午10时许,在南街集贸市场外东北角,来自我市轵城镇张金村的张法来老人正在西瓜摊前忙碌。张法来老人今年66岁,由于常年在田地里劳作,老人黝黑的额头上满是皱纹。看到有市民来摊前购买西瓜,他赶紧从车上下来,迎上前给顾客挑选西瓜。
家住东留村居委会的张大妈是这里的常客。她说:“这里的西瓜吃着真甜,把陕西产的西瓜给我挑两个。”张法来按照要求给张大妈挑选了两个西瓜,并迅速过秤算账。
张法来说,进入6月份,瓜农就开始忙碌起来。他们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去瓜地里批发西瓜,并赶在7点左右把西瓜采购到位,然后进行销售。由于是固定摊点销售,他们在这里一守就是一天时间,直到晚上10点钟才收摊回家,每天也就睡四五个小时。每天睡眠时间不能保证,他们还要忍受高温的煎熬。到了最热的中午,他们也只能坐在树荫下乘凉,唯一的消暑方法就是喝水。

喝点水解解渴
环卫工邓金战:环卫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7月3日上午11时许,我市周园街与关帝街红绿灯附近,街上行人脚步匆匆,然而环卫工人邓金战却头顶烈日,手拿扫帚、簸箕清扫地面上的垃圾。
“这两天天气可真热,在太阳底下不用干活就是一身汗……”邓金战一边清扫垃圾,一边接受济源晨报记者的采访。邓金战是下冶镇中吴村人,今年47岁,从事环卫清扫工作已有3年时间,目前和妻子在城里租房居住。邓金战说,环卫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总得有人来干,他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毕竟有一份稳定可靠的收入。
由于当天气温高,邓金战穿的环卫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他从早上起来已经喝了两大瓶水。邓金战说,环卫工在高温天气下工作确实很辛苦,长时间在烈日下工作会感到头晕、恶心等,因此他们会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降温消暑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令邓金战欣慰的是,市政府逐渐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待遇,不仅提供了免费的爱心早餐,而且还送来了消暑降温药品、饮用水等。他们的辛苦付出,换来了城市的干净和美丽,更赢得了社会的尊重。

宋浩杰奔波在路上
外卖小哥宋浩杰:高温天气下比平时多送近10单
由于天气酷热,舍不得离开空调屋的上班族们成了外卖APP的忠实粉丝。走在大街小巷,我们身边不时有戴着防晒帽子、穿着防晒袖套的外卖小哥飞驰而过。由于气温的不断升高,外卖订单也持续增多,每天来回奔波几十趟的外卖小哥们更是直呼“根本停不下来”。
下午3点半,宋浩杰终于能坐在椅子上喘口气,吃顿中午饭了。宋浩杰是美团外卖的一名外卖小哥。工作半年不到的他,可以说是骑着电动车从严寒跑到了酷夏。“平常从上午11点到下午2点我能送25单左右,遇到高温天气,有时候都能送到35单左右,比之前多了近10单。”宋浩杰告诉济源晨报记者,他在因订单增多而欣喜的同时,也因送餐难度加大而发愁。
“最近天热叫外卖的人多了,派送地也比较分散,有时候忙到下午3点多才吃午饭。”宋浩杰表示,送外卖真的很辛苦,希望订单量多的时候,市民能够多些体谅。

黄本药给顾客找零
84岁卖菜大爷黄本药:种菜、卖菜图个有事儿干
7月3日上午,太阳像火球一样炙烤着大地,把地面烤得滚烫。84岁的卖菜大爷黄本药就在南街集贸市场里卖菜,豆大的汗珠从他的脸庞上不停向下滚落。
上午11点30分,济源晨报记者在黄本药的菜摊前看到,三轮车里还装着一把把捆得整整齐齐的青菜、油麦菜和荆芥菜。虽然三轮车上撑着一把太阳伞,但热辣辣的太阳还是透过太阳伞射进来,黄本药的衣服已经湿透。
这个年纪,本该在家颐养天年,但黄本药依然在高温下卖菜。他没有抱怨,边擦额头上的汗珠边乐呵呵地说:“我卖菜不图赚钱,就图个有事干。家里子孙们都劝我在家享清福,但是人老了就是闲不住。时间长了,他们看我自得其乐也挺好的,就没再过多干涉了。在这摆摊一天能赚个二三十元钱,但是心里舒坦。”
黄本药说,现在三轮车上卖的菜,都是他在自家菜地里种的。他每天早上八九点从家里出门后,先到清趣园北门口卖一阵子,然后再慢悠悠地到南街集贸市场摆摊,到中午就回家。“有的老人喜欢下象棋,有的喜欢打太极,我握了一辈子的锄头,这辈子最割舍不掉的就是家里的地。”(卫凯 狄楠 卢佩 王梅 记者 郭跃军 季加宝 见习记者 王兴辉 王琳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