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热点

景泰蓝金丝彩沙画——三维空间里的混搭艺术

新浪河南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将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金丝,在此处大多为铝制的线,表面涂以金色的涂料用作“金丝”,由于铝制丝线柔软易塑形,所以可以用来勾勒轮廓;普通人对于“沙画”的熟悉程度可能会稍高一些,但此处的沙画并不是时下流行的动态沙画,而是作于木板上的静态沙画;由于国外现当代艺术家们对于沙画的发展并将之演化为沙画表演的影响,使很多人误以为沙画是源于国外的艺术,但真相是——沙画是我们老祖先的伟大创造。

景泰蓝金丝彩沙画又称金丝彩釉画,它在借鉴了传统的景泰蓝(珐琅)工艺中的掐丝、点蓝等工序的技术特点上而创新,与传统的景泰蓝制作方法相比,不用制胚、不需烧制和打磨等,省了很多工序。但因彩沙而呈现特殊质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它是在传统工艺基础上研究改进,研发而成的一种新型工艺品装饰画。画面既粗犷、原始、古朴、奔放又细腻独特。

如果不是亲眼见到,我是不会相信这幅立体的画是用沙子做出来的。它粗看起来,与一般的水彩画并无二致,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渐变处理毫无瑕疵,要表达的意象——几束肆意开放的郁金香也立体分明;可是,等我的手摸上去的时候,才知道这景泰蓝金丝彩沙画果然非等闲之物。细腻的彩沙填充、掐丝描边,每一块颜色不同的区域都渲染得滴水不漏,细细看来又能看出一粒一粒的沙砾形状和将画面轮廓勾勒出来的金丝在熠熠发光。整幅作品画面平整利落,细节处理干净,如行云流水,精巧得让人移不开眼睛。

本期的主角,是一种奇妙的混搭风格艺术——景泰蓝金丝彩沙画。乍一听这个有些长的“混搭”名词,可能很多人会不知道这究竟是何物,别着急,我们为您一一解读这些您或许听过但又不那么明白的词儿。

首先景泰蓝,是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正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将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金丝,在此处大多为铝制的线,表面涂以金色的涂料用作“金丝”,由于铝制丝线柔软易塑形,所以可以用来勾勒轮廓;普通人对于“沙画”的熟悉程度可能会稍高一些,但此处的沙画并不是时下流行的动态沙画,而是作于木板上的静态沙画;由于国外现当代艺术家们对于沙画的发展并将之演化为沙画表演的影响,使很多人误以为沙画是源于国外的艺术,但真相是——沙画是我们老祖先的伟大创造。这么三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东西结合起来,就是我们本期的主角——景泰蓝金丝彩沙画了。

简单的说,景泰蓝金丝彩沙画,是借鉴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中的掐丝技艺,用涂作金色的铝制丝线在木板上勾画出整体轮廓,然后以彩沙进行空间填充而成的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的一门艺术形式。它是在长宽高三维立体空间里的神奇画作,据考证起源于明朝,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当时一位名叫朱玉仙的民间艺人将景泰蓝金丝画搬到了平面上,漫长岁月中又几经发展演变,便有了今天的景泰蓝金丝彩沙画。

作为深受家传技艺——金丝彩沙画影响的年轻人贾冬玲,入行自然顺理成章。贾冬玲,女,八八年生人,河南新密人,现居郑州市区,一位潜心研究景泰蓝金丝彩沙画制作的民间艺人。因为家中长辈的熏陶,从小对于画画近乎痴迷狂热的她在大学时便动手做起了景泰蓝金丝彩沙画。贾冬玲告诉我们,制作一副完整的作品需要经历三大步骤,首先要构思好所要表现的图案,在木板或预制板上用铅笔勾勒出来,然后将金丝按照铅笔勾出的轮廓,用白乳胶细细地粘在画面上,也就是“掐丝”,最后用彩沙将图案填满。说起来可能简单,但要真正下手去做,却非常的艰难。做出一副完整的作品,按照正常进度,最快也要约一周的时间。彩沙由于它的特殊性状,是非常难以控制的,而要将彩沙一点一点地粘到平面的木板上,需要胶和水的配合,调配比例没有定数,全靠匠人多年经验。过于稀会粘不上或粘不牢,过于稠了则会出现彩沙成坨难以推开的情况。而要想将彩沙与白乳胶融合,则必须将沙事先用水侵泡一晚,方能成功。之后,用特制的小铲将调好的彩沙细细推开,按照图案各个部位色彩需求的不同一一点满。操作复杂程度随每一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面积大小而不同。总体来说,其中最难的部分当属渐变部位的填充,没有相当的美术功底实在难以完成。

从小学画画,中学时还因过于痴迷画画与家人冷战、大学时能经常一整天泡在画室里的贾冬玲,提起画画,有着说不完的话题。在种类繁多的艺术门类里选择景泰蓝金丝彩沙画,绝不是偶然。爷爷自小的谆谆教导和耳濡目染,早已在年幼的心灵中种下了彩沙画的种子。大学时代拿起彩沙画的画笔之后便再难以放下。“除了美术功底,彩沙画的制作必需的便是匠人的细心与耐心了。作为从小受做彩沙画的爷爷影响的孩子,我自觉有责任也有必要把这么一门传统技艺继承下去;而且做这么久以来,我体会到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要跟得上当下社会的脚步,绝对不可以墨守成规。”贾冬玲说。

极速发展的城市诞生了无数个奇迹,但也打破了许多宁静。由于工作室被划入拆迁范围,相当多的作品和工具都转移了,也并没有留在家里。摆放在眼前的,是贾冬玲的几幅得意之作。郁金香、莲花、喜鹊等等,还有一副未完成的鲤鱼,正在铺沙。在为我们演示铺沙过程的时候,看着她手拿工具,无比认真地一点一点点开彩沙的样子,这位看起来文静柔弱的姑娘周身竟散发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专注的眼神、严肃认真的表情、伏案忙碌的背影,无一不在透露着,将这样技艺进行到底的决心。

做彩沙画几年下来,贾冬玲的作品渐多,技艺愈发纯熟,但在说起彩沙画的前景时,这位文静姑娘的脸上却出现了一丝迷茫。纯手工技艺,每幅作品都有它的灵魂,每道工序说起简单做起来却要耗费相当多的心血和时间,这样一种东西自然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市场化。“有位朋友开过一家店,专卖彩沙画,但是过了不久便关门了,”贾冬玲说,“因为彩沙画做起来非常麻烦,你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进去,但是却卖不上价钱。没有人愿意出你心中的那个价去买。低价卖掉,又会觉得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再加上近年来兴起的一些诸如十字绣之类的简单易上手价格又相对低廉的工艺品的冲击,就更没有很多人愿意买彩沙画了。接触的人越来越少,从事的人越来越少……这样下去的话,这些传统技艺消失,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这些话轻描淡写说出,却包含了深深的无奈。

当传统技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遭遇尴尬,像贾冬玲一样肩负着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传统技艺传承人们,他们关于老手艺的小小愿望——得到更多人关注和支持,不让这些传统技艺消失,也仿佛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了。但令人稍感欣慰的是,还是有像她一样默默坚守着、不求名利地工作着的人们,在为这些老手艺的传承和发展努力着。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力量加入到这支队伍中,好让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匠人们,不再迷茫何去何从。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