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童年记忆的非遗项目——香包

新浪河南
关注香包又叫容臭、香袋、香囊、香缨、佩帏,今人称荷包、耍货子、绌绌。它是古代汉族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汉族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汉族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其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现在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张艳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香包代表性传承人。祖上几代人都作女红,自幼随家族学习民间手工布艺和香包制作,并在传统香包制作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剪纸工艺、布贴工艺、刺绣工艺为一体,开发了一系列香包产品,如布狗狗香包系列、扳脚娃娃香包系列、十二生肖香包系列等。她的作品既有观赏及实用的中药保健布艺,如保健靠垫、虎枕、护腰等,也有传统的民间工艺吊件、壁挂等女红作品。多次参加省内外大型文化活动,获得多项大奖。

张艳的香包作品
记忆中的童年,几乎每一年端午节前后都会收到家中长辈亲手做的香包,形态各异、造型不一,有简单的心形、元宝形,也有稍复杂一些的大头娃娃形,但无一例外都是香喷喷的,所以总会很乐于接受,小书包上挂几个,走路上学的时候都神气起来了,到了学校之后,小伙伴儿们有时还会互相攀比谁的香包更好看、更好闻,赢得胜利的那个总是得意洋洋,而落败的则垂头丧气,回家撒娇悄悄央求大人做更好看的香包好去打败那个讨厌的胜利者这种事,反正我是干过的。

张艳
总之,不论时代、不论地域,香包大概是中国孩子最常拥有的玩具之一了。它制作简单、成本低廉、造型美观、花样多变,还有清香扑鼻,作为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受欢迎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相信大部分人都与我一样,关于香包的记忆停留在童年,并且对于香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件事知之甚少。然而在郑州,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阿姨,她把香包做成了事业,做到了国内外的展会上,并且夺得了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而她本人,也获得了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
张艳,女,1958年生人,原籍河南,成长于哈尔滨,河南省高级工艺师、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香包”的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蛋雕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光听这些名头,已经足够令人惊叹了,而当来到位于南三环的张艳工作室时,满满一屋子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香包、蛋雕、泥塑、面塑、草编、剪纸等作品彻彻底底地征服了我。工作室面积不大,刚一进门,就看到两个盛满大大小小香包和蛋雕的书柜伫立在墙角占据了视线,两张简单的书桌、两个高高的书架、一套小小的茶几和沙发,已经把屋子挤的满满当当。来了这里才知道,除了香包和蛋雕,张老师会的技艺还多着呢。

现场缝制
慈眉善目、笑容和蔼的张艳老师完全没有一丁点儿大师的架子,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又张罗着泡茶,初冬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屋里的暖气烧的不是很热,裹着大红棉袄的张老师在我们到来之前却还在摆弄着桌上的香包材料。年近六旬的她神采奕奕,兴致勃勃地讲起了自己与香包的故事。“我是在哈尔滨长大的,祖上几代人都作女红,除了穿戴和衣帽鞋袜还有手工娃娃,虎枕香包……从小算是耳濡目染跟着学这些手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到河南,跟着姑姑学纺花织布染布作女红,上大学和工作在豫西,十几年后搬到了郑州,”一口略带东北口音的普通话听起来干脆利落,又带着一股子豪爽劲儿,“一开始的时候呢,我是在灵宝做剪纸做窗花出了名儿,很多人都来找我剪纸剪窗花,后来来了郑州,我开始把自己的剪纸作品放到当时一些商店里代销,2005年的时候呢,我创建了河南省民间手工艺展演团,在中原的大街小巷,企业,商家,学校,社区里做手工表演,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是第一家,可以说是首创……”说起过去的日子,已打开话匣子的张艳老师言谈中透出满满的骄傲。工作室墙上悬挂着一张足有一米多宽的巨幅聚宝盆剪纸,手法精细、图案鲜明,据说就是当年的作品之一,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

琳琅满目的布艺制品
茶几边上放着一个大箱子,箱子里全都是成摞的香包,有老虎头、小人儿锤鼓、青蛙、兔子、花瓶、三寸金莲鞋……无一不惟妙惟肖、精巧别致,直让人赞叹心灵手巧,怪不得受人欢迎。据张艳介绍,家中现在珍藏的香包有一百多个,但也只是一部分,它们形态各异,没有一个是类同的。按项目分有剪纸香包,布贴香包,刺绣香包,拼布香包,缠线香包,立体香包,平面香包,花布香包等等;按种类分有动物,人物花鸟鱼虫……这些造型都是独一无二的。看到我拿起一个个固定在纸盘里的香包仔细端详,张老师连忙介绍,“这些香包都是我每年给自己家孩子做的,现在孩子长大成人了,就积攒下来了这么多,你看有些颜色老旧的就是年代比较久远的。”除了这些固定好的小型香包,工作室的书柜里摆满了玩偶大小的布艺作品,有小马造型的、鸽子造型的,还有古人诊脉时用来垫腕的腕枕,小孩子穿的虎头鞋、老虎枕头……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布艺作品的造型灵感来自于淮阳泥泥狗,(注: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著名汉族传统手工艺品,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的泥玩具总称,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独特民间艺术。)黑色的底色,表面或用丙烯画上眼睛鼻子等图案,或用五色丝线一针一线地绣上,不论何种方式都是费了很多功夫的。
说起香包的制作方法,张老师直说简单,只要感兴趣想学,一般人看个几遍都能学会。早年做香包都是用给孩子做衣服剩下的边边角角,造型大多是自己随心所制,内里塞上一些艾草之类的香料,工序并不复杂。但看了这么多造型不一的香包,我觉得如果不是像张老师这样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并且拥有奇思妙想的人,还真的做不出这么多形态各异、每一个都叫人爱不释手的可爱香包。

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的缝纫机
除了香包,书柜里还摆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蛋雕作品,泥塑、面塑作品,甚至还有相当多的草编作品,这些都是平时闲暇时做的。兴起的张老师现场还教我用草编了一只蚂蚱,看着老师灵巧的手指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蚂蚱就做好了,只可惜笨手笨脚的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完全学会,不禁暗想这就是普通人和心灵手巧的人的差别啊。
在工作室的另一间小隔间里,静静摆放着一台用了四十多年的无敌牌缝纫机,在这个很少再有家庭使用缝纫机的年代,充满了岁月的沧桑感。问起这么多年来教过多少学生,张老师说“如果听过我讲课的人都算学生的话,可能没有办法计算,因为这些年来这些民间艺术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等各种普及非遗知识的活动我参加过不少,也算影响了不少人吧。”

”您做了这么多年手工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面对我们的提问,张老师直言不讳,”最大的感悟,就是做手工艺是个苦力活。既需要脑力,又需要体力;要想做好一件东西,你的脑子里一直想着它,有想法了就立即着手去做,必须一气呵成,做成了,这件心事才算放下。有的时候,做好一件作品了,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拿着它、放在旁边,卧室床上一半都堆放着做手工的材料……”看似抱怨的话里,流露出的是对手工艺行业的深深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