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社会

探究郑州垃圾分类背后 科技成破解难题“新武器”

东方今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原标题:探究垃圾分类背后的完整“闭环” 科技成破解难题“新武器”

一些小区布置的智能可回收垃圾分类箱

垃圾分类,对垃圾减量化与绿色发展不是小事儿,但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也不是新鲜事儿。从2000年在全国一些地方推行,到19年后仍然在一些试点城市推进缓慢,很多人对各种垃圾依然“傻傻分不清”。

谁都知道垃圾分类是好事,但从观念认同到行动实施,从理解支持到主动参与,仍有漫长过程。而即将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的郑州又有哪些路要走?从“要我分”到“我要分”,郑州该如何破解这道必考“难题”?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见习记者 王琳/文 首席记者 袁晓强/图

探究一:

全国由点及面今年逐步推进,为何城市群众获得感不强?

早在2000年,全国垃圾分类工作就已启动,由8个试点城市,到26个示范城市(区),再到46个重点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由点及面逐步推进。2017年郑州也步入垃圾分类的“大军”。2018年初,住建部印发通知,要求2018年3月底前,46个重点城市要出台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曾有媒体报道,目前,全国总体的垃圾分类覆盖范围还很有限,一些城市仍停留在基础层面,现行的46个重点城市仅占全国城市数量的7%左右,同时这46个重点城市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城市群众在垃圾分类方面的获得感并不强。    “知晓率低、投放准确率低、资源利用率低是垃圾分类的三大‘拦路虎’。”一位从事智慧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市民赵先生表示,垃圾不分类,眼下轻松,但长期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成本不可估量,这种成本一定是全社会共担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像垃圾分类这样的公共政策归根到底是一种有关发展的“核算”:怎样的投入是有效的?怎样的前后端分工才能产生“正效应”?怎样能让社会成本最低?这些都要经过实践慢慢探索。

探究二: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郑州还有哪些难题需要解决?

“您觉得在郑州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主要面临的困难是什么?垃圾分类,您期望用哪种引导方式?”河南绿色中原环境保护协会绿踪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匡洁坦言,从全国来看,郑州推行垃圾分类是反应比较快的一拨,但分类试点数量上的增长与质量上的提高是不匹配的。垃圾分类不是“短平快”项目,它特别需要以认真务实的态度深入研究、深刻理解垃圾问题的成因,从根源上厘清相互纠结的各种因素,才可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王福深坦言,目前在郑州全面推行垃圾分类,主要的问题和难题就是宣传发动不到位。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意识需要提高,没有普遍养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多数人还是按照“便利、随意”的习惯随意混合投放。其次,末端的处理能力也是实施好生活垃圾分类的基础和关键。从分类投放、清运、处理等体系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真正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郑州市垃圾分类难题在于加快静脉产业园建设,引进静脉产业最好有责任人及明确的责任担保。”匡洁建议,政府收取企业高额的担保金,达不到承诺效果要认真进行责任追究与经济处罚。

探究三:

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是重点也是难点,将来如何提高?

“早上上班前扔垃圾时,每天都有穿绿马甲的大爷提醒我垃圾要分类。刚开始总是记不住,没有这个意识,被提醒得多了,现在都分类。”在记者几天来的街采中,市民徐女士称“被提醒”改变了她分类垃圾的习惯。

而在走访中原区桐柏路191号院时,记者发现有个方法极受居民欢迎且效果明显。“之前觉得垃圾分类挺麻烦的,主要是平时也没时间,但是小区里设置了这个类似桌游的游戏,陪孩子来玩,了解得多了,觉得还是挺有必要的,现在家里的垃圾都是分类投放的。”居民李女士在陪女儿玩一款垃圾分类的投放游戏时说道,现在女儿学校也在提倡垃圾分类,6岁的女儿在家里俨然是个小小监督员。    记者看到,这款游戏的卡片画的日常生活垃圾有几十种,小朋友们把不同的垃圾分类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游戏结束他们就可以得到一些铅笔、彩笔之类的文具作为奖品。    “推进垃圾分类还是要向市民做好宣传普及吧,垃圾要怎么分,分类后的垃圾最终去了哪里、如何再利用,将起到哪些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我们了解了这些之后,也会感觉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才会主动愿意去做。”38岁的市民赵先生的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匡洁也表示,垃圾分类需要深入进行社会动员,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为垃圾分类“扫清障碍、开辟道路”,一个由众人制造的问题必然要众人动手才能解决,有前提、有机制、有说理、有办法,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建立是分分钟的事。

探究四:

科技为垃圾分类“赋能”,成为破解难题的“新武器”

刷智能卡、按下废纸分类口的按钮,将打包好的各种废旧包装纸投放入箱、自动称重、积分入卡……今年62岁的老太太操作小区门口的智能可回收垃圾分类箱一气呵成。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卡上刚刚又多了130多分。

“官方出一个APP我肯定会下载,不知道怎么分类的时候,一输入垃圾名字或者一上传垃圾照片立马显示正确答案,如果再加上丢垃圾定时提醒功能就更好了。”市民武先生认为“好操作”是郑州未来推行垃圾分类的关键。    智慧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运营商负责人武女士针对桐柏路191号院的垃圾分类向记者介绍,居民使用的“互联网垃圾回收”智能设备,每户有一张智能卡,丢垃圾时刷卡或扫码开箱,分门别类地投放。智能垃圾桶会进行自动称重,每次投放完后,居民的智能卡中会有相应的积分,可以兑换生活日用品。后台能够详细地统计到居民垃圾分类的各种数据,用户垃圾分类情况、每月可回收垃圾分类总量、投放方式占比、用户参与度频次分析、投放时间段分析等,甚至连用户兑换礼品的偏好都一目了然。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已经越来越有技术含量。手机应用商店针对垃圾分类的各种APP、小程序等层出不穷并日益改进,让很多面对垃圾分类不知所措的居民有了“标准答案”,并通过积分兑换等方式吸引居民主动参与。    据了解,多数地区目前在中端可通过大数据实现对垃圾品类、地点、数量的实时监控,在末端也可以让垃圾流向及资源化利用了如指掌,互联网+智能正在成为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的一项“新武器”。

探究五:

政策推行要给公众留出适应空间,更要一鼓作气、果断坚决

对郑州的垃圾分类会有什么样的新期待?

匡洁的回答只有六个字,“好好做,做得好。”她坦言,垃圾分类其实是背水一战的一场硬仗,我们的资源环境负载都不容许这场硬仗失败,它事关我们生态文明转型是不是能够成功,在垃圾分类这个链条上的每一分子,无论是政府、企业、民众、民间组织,都需要发挥各自优势,为这场硬仗提供助力而不是阻力。    郑州市城市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提高广大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上海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实施,意味着垃圾分类在我国已经被纳入法制体系,各地推行垃圾分类最具威慑力的“武器”依然是罚款,郑州也即将在今年的9月底出台相关政策,但是罚款不是目的,只是为了引导民众更好地执行垃圾分类。    一位多年从事政务工作的宋先生也积极表示,出台政策虽然划出一道硬杠杠,但立法的过程本身就是酝酿探讨的过程,也是达成共识的过程。政策形成过程要有吸收接纳,也要循序渐进,给公众留出适应时间;但推进过程要一鼓作气、果断坚决,不能在反复、犹疑中消磨公众参与的热情,像垃圾分类这样大方向上看准了的事,达成共识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操作层面务实地展开。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