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社会

【精神的力量·新时代之魂】一个人 一棵树 兰考沙丘上顽强生长的精神丰碑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来源: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1962年河南兰考,展现在刚刚上任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眼前的景象是:白茫茫的盐碱地上颗粒无收,风沙把树根刮起,幼苗难以成活……

2019年7月19日,同样是在河南兰考,满城高大的泡桐树绿树成荫,很多曾经的贫困户成为村民致富的领头人。在兰考,不仅绿色成为“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底色,脱贫更是成为践行“焦裕禄精神”最好的实践。

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过上幸福生活的兰考人每前行一步,都与“红船精神”一样,不仅激励着当地人,更感染着每一位中国共产党人。

坚守是“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坐标

焦桐第二代守护人,77岁的魏善民老人正在清理落叶。(记者 王莉莉 摄)

这辈子,77岁的魏善民一直在做一件事:义务照顾由焦裕禄亲手种下的一颗泡桐树,这一晃就是49年。

对魏善民来说,照顾好被兰考人亲切称作“焦桐”的泡桐树,就是守护焦裕禄精神。“我老了,到了干不动的那一天,就由我三儿子接替我的班,守护焦桐的事情一定不会断。”

在兰考,像魏善民一样对焦裕禄怀有深刻感情的人,随处可见。

25岁的王瑶是焦裕禄展览馆的一名讲解员,听着焦裕禄故事长大的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了一名焦裕禄精神的传播者。

“把焦裕禄精神传递给每一位前来参观者,让大家记住焦裕禄的故事,是我最开心的事。”王瑶说。

50多年过去了,在今天的兰考,不仅在街道两旁、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绿树成荫的泡桐树,兰考的街道上,“裕禄大道”、“焦桐路”等名字,也常常出现在眼前。

采访中,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坚守“焦裕禄精神”的,从来都不是个体,而是30万兰考人,他们在不同时代不断上演着感动“初心”的故事。

脱贫是“焦裕禄精神”的最好实践

站在自家超市前,笑容是陈香枝对如今美好生活最好的诠释。(记者 王莉莉)

1981年,22岁的陈香枝嫁到了河南兰考张庄村。60元的彩礼成为她和爱人组建家庭的全部费用。

“那时候生活太苦了,本村的姑娘都嫁出去了,我是看上了他的人,不然可不来这。”陈香枝说,之前家里5口人住在3间破旧的房子里,一个人一年只有13斤小麦,一亩地的小麦收成只够一家人的口粮,农闲的时候,爱人外出做点零活,她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为什么之前的兰考这么穷?答案是:产业不兴,经济没有支撑。

找到了原因,那就想解决办法。

以陈香枝所在的张庄村为例,村干部依托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就是在这样的带动下,陈香枝在村里的网红街--“幸福路”上开起了超市。

和张庄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不同,兰考县徐场村则大力发展民族乐器制作。曾经用于防治风沙的泡桐树,如今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幸福树。

当地泡桐的木材年轮间距宽,透气性好,共振性能强,一次偶然的机会,这一特点被一名国内知名音乐家发现。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地村民开始纯手工制古筝和古琴。

今年46岁的郭爱玲曾是村里的贫困户,2008年,她的爱人专程去上海一家乐器工厂学习,8年后,“学成归来”的爱人和她开起了自家的乐器家庭作坊。

“我们家主要以制作古筝为主,每年制作3000把古筝,销往全国各地,抛去成本年收入能达到30万元左右。”郭爱玲说,随着产业的壮大,不仅自己脱贫,还盖房买车,现在,她的车间还成为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的扶贫车间。

徐场村、张庄村仅仅是兰考脱贫的一个缩影。在兰考人民的努力下,2017年3月,兰考县成为全国首批、河南省第一个实现脱贫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

据了解,兰考在实现三年脱贫后,又选派了1000多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组成脱贫奔小康工作队驻村,确保兰考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