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迁郑60年 第1次商战引发全国商业市场革命
上世纪80年代的郑州,商业最繁华的莫过于二七德化街了,它见证了轰动全国的二七商圈商战。1991年年底,反映郑州市商业竞争的电视专题片《商战》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在国内产生了轰动效应,一时间,全国各地“赴郑州‘商战’考察团”云集郑州。硝烟散尽,郑州商战期间的诸多破冰之举被人们永远记忆。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邱琦 沈翔/图
【多个“第一”】
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出世
历时1年10个月的改造升级,承载着无数人对商都郑州记忆与荣耀的德化街于2014年9月28日正式开街,百年老街以崭新的面貌开门纳客。行走在这条街上,郑州大学商学院的新生王娜最想寻找的就是亚细亚。
“20多年前,我父亲第一次来郑州,逛了亚细亚,回去后,当成故事讲了好多年,特别是对亚细亚的迎宾小姐记忆尤深。”南阳姑娘王娜说,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亚细亚已经深深地烙下了印迹。
“1987年,德化街改造,街道北段建起亚细亚商场。”曾见证亚细亚由盛至衰最终消亡的省商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宋向清介绍,此时,郑州已经有5家国营商店:郑州百货大楼、紫荆山百货大楼、商城大厦、商业大厦和华联商厦,“1988年,在一家国营商业企业做副经理的王遂舟毛遂自荐,成为亚细亚商场的总经理。亚细亚商场造价4255万元,绝大部分是河南省建行贷款,还本付息压力很大,加上国有商业主渠道大军压境,没有多少人对其看好。”
但是,让很多人跌破眼镜的是,“作为我国最早的股份制商业企业,亚细亚商场在中国商业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第一个设立商场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设立琴台;第一个创立自己的仪仗队;第一个升国旗;第一个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迅速兴旺起来。”
【商战硝烟】
带来全国商业市场的一场革命
二七商圈不足两平方公里,却挤着五家大商场。“紧盯妇女和儿童的口袋。”王遂舟喊出了进攻的口号。扣紧这一主题,亚细亚专设了化妆品部、女装部、童装部,赢得了郑州消费者的青睐。紧接着,致力于举办儿童绘画比赛、好爸爸好妈妈幽默大赛等看似远离“生意经”的活动,却奇迹般地赢得了“要赶时髦就到亚细亚”的美誉。
“1991年,亚细亚从价格、服务等方面向其他几家商场发动了一场商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说,1992年5月6日,亚细亚又一次把中原商战从地面引到了空中——将万张彩票通过直升机撒遍郑州。紧接着,另外五大商场又竞相推出万元巨奖、出国旅游奖等,中原商战如火如荼,战火进一步升级。
“郑州第一次商战带来的是全国商业市场的一场革命。从撤销三尺柜台,到刻画“木桩子”服务员的微笑表情;从不满意就退货,到出现了免费购物班车,这些转变,不仅为郑州商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让顾客真正体味到自己是上帝。”宋向清介绍。
【强烈反响】
系列专题片《商战》央视播出
实际上,亚细亚还有一个杀手锏:穿蓝色制服的女孩,骑着摩托车,威风凛凛。这就是亚细亚的摩托车女子方队。对于当时的小伙子来说,去亚细亚也是为了一睹“亚姐”的风采。不说这里的“迎宾小姐”“仪仗队员”,个顶个地漂亮,像空姐一样,就是他们招收的服务员,对个头、长相都有很高的要求。市民王长顺介绍:“1992年的时候,我和同学还鼓足勇气,和亚细亚的迎宾小姐合影,她们是大大方方的,我们几个倒是害羞。照片一直保存到现在。”
1990年11月,河南电视台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6集系列专题片《商战》,先后用了将近半年时间。1991年12月份,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这部6集专题片。该片以纪实的手法向全国展现了此次商战的全过程,在国内甚至东南亚引起了强烈反响。
“早上还没有开门,大门口就排着长队,就像现在医院排队挂号一样。”宋向清介绍,当时很多外地人来到郑州,从火车站出来直奔亚细亚。“在那个时代,谁不到亚细亚,就不算到过郑州。”
【商战落幕】
2005年亚细亚资金链断裂破产
盛极而衰,亚细亚也没有逃过这个魔咒。
价格战的背后,是利润在降低。“紫荆山百货的营业额在当年首屈一指,而实际利润率却从原先政府统一规定的30%下降到了10%,甚至是5%。”紫荆山百货的石志刚介绍,五大商场纷纷押宝于国字号的招牌,并宣誓会严格管理各自旗下的经营部门,断绝任何与异类的经贸往来。
事实上,这时的亚细亚已是四面楚歌了。
“从1993年开始,亚细亚大力发展连锁业,到1997年,先后在省内外开了15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平均每4个月开出一家。”史璞介绍,因为经营不善,巨额债务导致资金链断裂,分店纷纷倒闭。2000年9月,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郑州亚细亚破产。2005年春,亚细亚与来自南京的五星电器签下租赁合同,出租最后两层经营场所。至此,中国现代商战的挑起者和里程碑——亚细亚,终成历史。而已被“中原商战”拖得精疲力竭的郑州五大商场,也风光不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