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孔子后人家教:3岁参加祭孔 教儒学要先筛选

大众网-齐鲁晚报
关注《史记》中,只有孔子,以布衣身份而居“世家”之列。
以学传家,以文化传世,孔府世家可谓最纯粹的文化世家。更难能可贵的是,孔子的文化特质,不仅为孔府世家的世代传承奠定了独特的文化基调,还使孔子所开创的文化体系,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正如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所说,“孔子以前的中国文化差不多都收在孔子手里,孔子以后的中国文化又差不多都从孔子那里出来。”
只要愿意,每个时代都能从孔子那里得到精神给养,不过作为家族,孔家的显赫特权早已被消解,如今的孔氏后人,又如何才能在老祖先的福荫里重拾“第一家族”的德性光环?
本报深度记者 刘德峰
教儒学要先筛选
2014年9月28日一早,蒙蒙细雨笼罩在曲阜上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上午9时整,晨钟九响,整齐洪亮的诵读声,伴着细雨响彻孔庙内外,古朴的孔庙被瞬间唤醒。
这是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曲阜孔庙祭孔大典。当天,由政府工作人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海外孔子学院代表、孔子后裔、宗亲及专家学者等,组成了4000多人的祭祀队伍。
而家在曲阜的孔令绍,作为孔子第七十六代孙,却没有参加这次祭典。据孔令绍介绍,祭孔活动分为公祭和家祭。“家祭每年就有两次,分别在春季的清明节和秋季的孔子诞辰日。”
2011年起,孔子后裔联谊会有意让儿童加入家祭活动。62岁的孔令绍告诉齐鲁晚报记者,这也是家族致力于让孩子从小接受儒家文化熏陶的表现,他的孙子第一次随他参加家祭时,才刚满3岁。
在孔令绍看来,在家中对孩子培养,是对世家文化的内在传承,让孩子接触祭孔仪式,则是让他感受世家文化的外在形式。“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如果只有内在的培养,孩子就感觉不到外在形式所带给他的震撼了。”
仪式所塑造的神圣感,能不断强化家族认同。孔令绍仍记得儿时的祭祖传统,“在我的家庭中,有两件事几十年来没有间断过。”他说,一个是春节祭祖,另一个则是每年两次对故去老人的祭拜。
“祭祖台上摆着祖先牌位,中间是‘始祖至圣先师仲尼之位’,两侧高祖、曾祖、祖父、父母的牌位依次摆放。”孔令绍向齐鲁晚报记者描述,半米多高的蜡烛台、铜质香炉及供果、供菜摆放在供桌上,长辈们坐在祭祖台前守夜,给孩子们讲祖先的故事,讲家族的历史和文化,这些情景都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每次祭典对孔令绍而言也是一次内省的机会。“有如此伟大的祖先,所以不能有愧于祖先和自己,应该比别人做得更好,努力争取成为一个社会的楷模。”他说。
当然,孔令绍在对子孙内在文化培养方面的用心,绝不输于在家族礼仪教育方面的重视。孔令绍说,因年龄原因离岗后,生活重心就转移到了孙子身上。他常给孩子讲述孔子的故事,这让孙子两岁起就对孔子产生了兴趣,提出想学《三字经》。
“为了让孩子学好《三字经》,我搜集来各种版本,然后从多个版本中各取其长,重新编排。”孔令绍在整理中发现,传统的《三字经》中“没有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于是他填上几句:“施耐庵,述水浒。吴承恩,云西游。罗贯中,醉三国。曹雪芹,痴红楼。”
在教孩子其他儒学内容时,孔令绍也进行了类似的筛选。“没有必要让他学习全部内容,所以我只挑选了《论语》中关于治学、敬老和修德的50段。”再以《弟子规》为例,他一开始感觉这本书讲述的种种规矩,对孩子的自由成长是一种束缚,于是教了两段就停了。
言传之外,孔令绍更重视身教。“你教他什么是良好的品德,也得让他看到怎么践行良好的品德。”孔令绍说,“要让孩子看到做人应该守住的底线,守住底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一件事一件事地坚守。”
孔令绍说,行为的影响是直接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比如你在孩子面前坚持不闯红灯,慢慢地孩子自然也不会去闯红灯。”孔令绍犹记得,28岁时母亲崔昌英去世,弥留之际把孔令绍喊到面前说,“你必须记住两句话,老实忠厚修子孙,尖酸刻薄损后人。”
“现在回想起那个画面仍然觉到很震撼,像这样的教化,终生不忘、代代相传,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孔令绍说。
皇帝亲自过问孔家读书
让子孙后代接受文化教育,是孔家历来重视的传统。“没有文化的支撑,撑不起世代相传的世家。”孔令绍说,从记事起,“诗书继世”四个字就被爷爷写入春联,每年必贴于内门之上。
在他童年生活的乡村,能坚持让孩子上学的家庭少之又少。孔令绍四岁半丧父,而独自撑起家庭的母亲仍然坚持要孩子上学读书。
孔令绍一家对家族文化的守护,可谓整个孔府世家文化传承的缩影。但两千多年的家族文化传承,并非一帆风顺。
作为孔府世家的开创者,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可谓严格。据《论语》记载,在孔子不用向弟子授课的时间里,常问及孔鲤学习的进度。“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孔鲤两次经过孔子堂前时,孔子督促他学习并告诉他学习意义的典型写照。
孔子晚年时,儿子孔鲤和最得意弟子颜回相继去世,给孔子巨大打击。此时的孔子,常喟然而叹,担心自己的理想和学问无以为继。幸而嫡孙孔伋察觉到了孔子的忧虑,接过了家学传承的第一棒。
据《孔丛子·记问》载,“伋于进膳,亟闻夫子之教: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是谓不肖。伋每思之,所以大恐而不懈也。”大意是,父亲劈柴,而儿子不帮忙背着,就是不肖,孔伋决定要“子承父业”。
孔伋的志向深得孔子赞赏,孔子着力培养他研习《诗》、《书》、《礼》、《乐》,并不时进行指导。孔子去世后,孔伋又师从曾子、子游及子夏等人,得孔门真传,并继续传予自己的后代。
更为重要的是,孟子曾学于孔伋的学生。因此,孔伋上承孔子、曾子,下启孟子,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后世尊称为“述圣”。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的思想以“国家思想”形式得以提升,这也为孔子后人更好地传承世家文化提供了条件。可至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又导致孔子长孙“子息不昌,文脉不张”,一时再现传承困境。
即使在文化最不发达的时期,孔氏子孙依然不忘学诗学礼的祖训。而皇帝对衍圣公的教育也非常重视,光绪皇帝曾当面要孔令贻“延请名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