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热议河南18省辖市城市小名
摘要: “河南18兄弟城市的小名都叫啥,你知道吗?”近日,网友“开心菜”在大河网大河论坛(bbs.dahe.cn)发帖留言。点击事实
“河南18兄弟城市的小名都叫啥,你知道吗?”近日,网友“开心菜”发帖留言。“开心菜”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名,只有亲朋好友才会常常呼唤。每个城市其实也有自己的别称,俗称为城市的“小名”,一起说出那些逐步淡出记忆的名字,更加读懂我们生活的城市。
“开心菜”的提议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响应。河南18省辖市包括所属县市的城市“别名”被重新“拎”出,一个个名字的罗列,唤起了城市的记忆,也饱含了网友对家乡的热爱。网友提出,要加快城市形象和品牌宣传,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些别名;也有网友建议,既然现有名字不够响亮,不妨考虑改名。
网聚观点
别名,一个城市的记忆和文化
大河网网友“郁真”:所谓的“小名”,也叫做“别名”,其实就是各个地方的古称或昵称,不仅体现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也是人文特色的高度概括,充满了人们对它的热爱和感情。
大河网网友“哒哒兔佳妮儿”:河南很多地方的名字都包含一些典故,比如平顶山春秋时为应国,应国以鹰为图腾,古典汉语“应”和“鹰”通假,平顶山因此又称鹰城。素有“莲城”美称的许昌市,早在宋代就以荷花闻名天下。每至仲夏,许昌市城区便呈现出“红绿交映,风景如画。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壮美景观。
大河网网友“我本友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还养一方物”,不同城市因不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培育出不同的特色产品,从而成了城市别称的来源。比如洛阳因为牡丹闻名而被誉为牡丹城。
大河网网友“acddg”:每一个城市“小名”背后,都隐藏着这座城市的特色与性格。它们或与当地特产有关,或体现市民的处世原则,又或是讲述了这片土地上一段难忘的故事。城市昵称,就是这座城的一个响亮品牌。我们热爱家乡,请努力为家乡擦亮一块金字招牌吧!
围绕城市别名,打造文化产品
大河网网友“小兔白”:绿城郑州,茶都信阳,这些美称背后蕴藏着城市的珍贵资源。我们在开发这些资源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护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很多美誉都伴随一座城市走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能让这些名字消失在我们的记忆里。
大河网网友“繁花落尽”:城市不应只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千城一面”的城市化问题,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中国越来越突出。城市小名保留了一个地方的文化血脉,让本地人感到一份温情,让外来者收获一份体验。城市昵称,留名更要留实!
大河网网友“水中石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这才是我们讨论城市别名的意义。河南是文化大省,很多城市的别名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印迹。个人以为,河南各个城市应围绕城市别名,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产品,并把这些产品推销出去。强省富民,需要城市别名发挥作用。当然,这需要各地当政者作出正确决策。
改名热,城市发展的诉求体现
大河网网友“昨夜问天”:只有起错的名字,没有起错的外号。对人如此,对城市也一样。这个“外号”,就是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印象。
@来来回回走:中国大大小小城市有600多座,包括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等。随着每个城市的发展,有人觉得名字不再适应品牌推广的现状,跟不上对外营销的步伐,因此,改名的想法就产生了。比如咱们河南林州想要改为“红旗渠”,驻马店要改名“天中”,新郑也曾想改名为轩辕市。其实,这些改名热的背后都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诉求体现。
@喵小爬: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旅游改名的城市,很多获得了成功,如大庸改为张家界,灌县改为都江堰,南坪改为九寨沟,迪庆改为香格里拉。这些都是用的原来的别名,提升了城市的对外宣传力度。
记者连线
让别名更响亮助推城市品牌推广
“城市别名是城市的一张名片,对其形象塑造和知名度提升具有重要意义。”1月12日,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刘英基教授接受采访时说。
刘英基认为,河南很多城市都有别名,叫起来响亮,听起来亲切。这些别名有的是因城市的特色资源形成,如玉都南阳、茶乡信阳、牡丹花城洛阳、山水焦作、杂技之乡濮阳,这些特色别名朗朗上口,对城市旅游、商业发展具有品牌塑造作用;有的是因城市历史文化传承而得名,如殷都安阳、汴京开封、天中驻马店、牧野新乡、朝歌之城鹤壁、三国许昌等,一看到这些别名,就能体验到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浓郁的文化传承;有的是因前进目标和努力方向形成,如商都郑州、绿城郑州、华商之都商丘等,代表着城市前进的方向和市民的期待。
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整合特色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发展目标,通过科学的宣传方式扩大城市别名的知名度,用别名蕴含的优势推动城市发展。社会大众和媒体也要积极宣传和推广城市别名,让更多别名“靓”起来、“响”起来。刘英基说。
对于近年来兴起的改名热,刘英基称,城市改名旨在挖掘本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本身无可厚非。但要在尊重民意、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论证、科学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