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违规办学 提前抢生源

郑州晚报
关注
招生已提前开始
公办学校老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是不是公众教育资源的另一种滥用,是不是另一种教育不公平、不公正?
低分学生先录到“分校”实际到本校上课,对其他学生是否公平?是不是也是另一种教育不公正、不公平?
■开栏的话
去年以来,本报关于素质教育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眼下又进入中小学招生季,素质教育、教育公平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热点。本报近期接到多起中小学招生方面的举报,记者也进行了深入持续的暗访调查。即日起,本报推出“关注素质教育 关注教育公平”系列报道,用新闻助推教育公平,用新闻助推省会教育事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升,也欢迎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提供新闻线索,共同助推教育公平。
近日,本报接到投诉称,河南省实验中学和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两者之间看似独立,实际上却有内在联系,招生上也存在违规问题。记者暗访发现,目前还不到招生时间,文博学校就开始了报名、收费。通过省实验中学张贴的公示可看出,该校并没有按规定和省实验文博学校脱离关系。 郑州晚报记者 王军方 冉小平 文/图
为抢生源
招生已提前开始
7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
校园正对大门的LED屏幕上,正在播放着招生广告:“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招生咨询登记欢迎您光临!地点:本楼一楼1007室。时间:8:00~12:00、15:00~18:00。”
1007室,坐着两名老师。看到记者的到来,他们并没有跟记者打招呼。“现在可以报名吗?”记者问后,一名老师询问记者孩子的分数多少。记者说,530多分。他说分数太低无法上,他们的录取分数为590分。记者说,530分是文化课,加上其他共607分。
他抬起头说,这个分数可以上重点班。“什么时候缴费,学费多少钱?”记者问他。他说,现在即可缴费,每学期缴费4000元钱。
随后,记者在此大楼的一楼,看到了多处张贴的“初升高缴费”指示标志。另外一处,还张贴着手续办理流程。根据该流程,办理手续共分3步。首先在一楼117进行资格审核,审核后领取缴费通知单、“学生基本情况登记表”等材料。然后,到一楼119室填表。最后,到学校南天井院缴费、领取通知书。
在该大楼一楼处,还张贴着一张示意图,上面有多个箭头,详细介绍了从咨询室到缴费处的路线。上面还“温馨提示”:“高中新生缴费地点在新教学楼南天井院。设两个收费窗口,窗口全部朝向东。请耐心遵守秩序。”
“现在还不到招生的时间,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抢生源。”一名学生家长对学校的做法非常不满。
两个学校“藕断丝连”混为一谈
“按规定,河南省实验中学和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应该分开管理,但实际上,他们却违反规定在一起办学。”投诉人刘先生说。
7月17日,记者在河南省实验文博学校看到,一楼大厅里,张贴着两张公示。其中一张为《关于我校推荐2015年市级骨干教师培育对象名单的公示》,另一张为《关于我校推荐2015年郑州市优秀教师的公示》。两则公示的印发时间均为今年6月份,但日期不一样,而落款盖章单位均为“河南省实验中学”。
第一个公示上显示:“经相关部门组织评选,并上报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现拟推……”而第二则公示显示:“经年级组织民主评议和推选,教务处结合教育教学成绩研究并上报学校领导研究决定,现拟推荐……”
“‘分校’是以前的叫法,现在省实验文博学校并不是省实验中学的分校,他们都是独立的学校。省实验中学盖章的文件,怎么能在省实验文博学校出现呢?这说明他们依然在一起办学,违反了规定。”知情人说,两个学校看似独立,其实并非如此。目前,省实验文博学校受省实验中学管理,前者教师评先等都要经过后者领导批准,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上报。
这名知情人还透露,省实验中学还违反规定,将本校教师派到省实验文博学校任教。
对此,不少市民提出质疑:教育部门曾明文要求本校、分校(民办学校)要在教育资源方面独立、分开,现在这些公办学校老师到民办学校任教是不是公众教育资源的另一种滥用,是不是另一种教育不公平、不公正?
不少学校与“分校”没有脱钩
郑州市一名要求匿名的初中退休校长表示,按规定,今年中招采取分学校划线、分学校公布、一次录取的办法,对郑州市区考生而言,录取顺序按照志愿设置规则,依次进行。首先进行省提前批次的录取,再第一批次录取,之后第二批次,最后为第三批次录取。省实验文博学校属民办学校,为第三批次录取学校,现在别的学校都还没录取,他们跑前面来录,提前“抢生源”,显然是与2015年郑州市中招政策的规定相违背的。
省实验文博学校为“抢生源”,比省提前批次的“录取权限”还大,在这名退休校长看来,完全是扰乱郑州的正常中招政策,既不利于考生和家庭,也不利于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他举例称,一个孩子若考不上最好的中学,根据志愿他还可以上其他知名学校,省实验文博学校提前“抢生源”,让孩子放弃了别的志愿,花高价上民办学校。
郑州市一要求匿名的初级中学书记称,有的中学我行我素,不按郑州市的政策走。“市里学校对他们意见很大,但没办法,谁叫别人牛呢!”
这名退休校长称,目前,郑州市不少中学与“分校”没有完全脱钩。家长们都知道“分校”用的是公办学校的教育资源,说白了这些“分校”就是“换汤不换药”,“老百姓看得很清楚,所以花高价让孩子争相去上,不知道相关部门是真不知道还是装作不清楚”。
“分校”学生到本校上课
另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对于一些分数不够的学生,有的“分校”往往先收费录入,开学时再分批次到本校教室上课。对此,记者已掌握部分线索,近期将尽快采访核实,并予以公开。
对于中小学招生及教育中的一些乱象,本报将持续关注,用新闻助推教育公平,用新闻助推省会教育事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