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郑东新区发展足迹:始于2000年李克强拍板规划

郑州日报
关注▶▶2000年6月28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郑州市调研时指出:现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建议107国道以东的新东区可作为重点突出出来,高起点进行规划,使之形成热点、亮点,省里可以尽力支持。
▶▶2000年12月20日,李克强同志在河南省委六届十一次会议上指出,要以推动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以强力开发郑州的新区建设为重点,提升郑州在全省的首位度,增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其区域性经济、信息、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作用。郑东新区应运而生。
▶▶2001年7月20日,李克强在郑州市现场办公时指出:郑东新区的规划应有高的品位,应是全省城市化的示范工程,是省里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郑州市的亮点……新区规划要高起点、要有标志性建筑、要有现代城市概念。
▶▶2001年8月,李克强听取郑州市关于新区规划汇报时,果断拍板:要抓住这个优化城市布局的机遇,把包括老机场、经济开发区在内的区域整体规划,连片开发,打开郑州发展的空间,用国际化眼光和思维,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建设“郑东新区”,使其成为带动郑州及全省的龙头。
▶▶2001年8月,首次向国际征集郑东新区远景概念规划。
▶▶2001年11月21日,李克强听取关于郑东新区规划设计国际招标情况的专题汇报,充分肯定了郑州市的前期工作,要求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郑东新区,形成集聚效应,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使郑东新区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和优化经济环境的样板,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
▶▶2002年12月,在世界建筑师联盟年会上,郑东新区概念规划荣获中国首个“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
▶▶2003年1月20日,随着郑州国际会展中心打下第一根桩,郑东新区建设拉开帷幕。
▶▶2003年2月24日,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省长李克强在《2003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围绕把郑州建成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加快郑东新区、绕城高速路建设和现有城区改造,增强省会城市对全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李克强河南行相关报道>>>
延伸阅读>>>
总理与河南,情谊割不断
▶▶2003年11月7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李克强到郑东新区考察。他强调,要加快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把郑东新区建成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亮点、新的增长点和带动点,使其成为河南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2004年8月17日,郑东新区CBD内环A-40土地竞拍会在省拍卖行举行,这也是郑东新区历史上第一次土地拍卖。
▶▶2004年11月23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李克强视察郑东新区,对郑东新区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李克强要求,郑东新区要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继续保持全面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成为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亮点、带动点。
▶▶2007年12月,郑东新区首家社区居委会——阿卡迪亚社区居委会挂牌成立。
▶▶2009年6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时隔4年多再次来到了郑东新区。他强调,人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终极服务对象。新区硬件建成后,软件也要拉高标杆,实现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
▶▶2013年1月6日,李克强同志针对郑东新区建设做出重要批示:河南在协调推进“三化”过程中,扎实建设郑东新区,一张蓝图正步步变为现实,使百姓受益,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增强,令人欣慰。请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样本,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
▶▶2013年3月9日,李克强同志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两次提到“郑东新区”,并寄语河南要努力构建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新格局,以改革开放促创新、促发展。
▶▶2013年7月底,郑东新区实际入住人口已达103.2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人口城区。
▶▶2013年10月底,郑东新区全口径税收突破百亿元,达到101.86亿元。
▶▶2014年底,郑东新区全年的金融业增加值突破了百亿元大关,成为中原经济区的金融机构最集中、金融行业最为丰富的区域。
本组稿件由记者 陈君琰 朱建明 陈锋 王文霞 覃岩峰王继兵 孙娟 李记 文 宋晔 李焱 唐强 丁友明 马健 图
核心提示
作家柳青在他的代表作《创业史》中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一个区域的发展,也是这样。
天行健,人自“强”。岁月倏忽间,郑东新区走过了“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的关键三步,今年又走过了“十二年”这个意义非凡的关键一步。
十二年,于一个人,从婴幼儿到“强”壮少年;十二年,于一个区域,发展与变化沧海桑田、天翻地覆。从浩浩大泽到高楼林立,从三五店铺到巨贾云集,从区区千人到百万人口,十二年的拓荒和建设、探索和实践,郑东新区终从蕞尔小村变身现代大都会,变身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样本。
十多年前,时任河南省省长、省委书记,现任国务院总理的李克强高瞻远瞩,决策拍板规划、建设郑东新区,为郑州、为河南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增添新的动力、树立新的标杆。自此,奋发图“强”的郑东新区,开始发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强”音,展现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样本力量。
十多年间,无论是到外省工作还是出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直牵挂着郑东新区的发展。可以说,郑东新区的崛起与成长,蕴藏着大国总理运筹帷幄的发展情怀,蕴藏着中原儿女的奋斗自强,蕴藏着区域勃兴的内生动力。
五年,十年,十二年……中国素有逢五逢十庆典的传统。一个区域白手起家、嬗变发展的十年、十二年,更值得品读与回望、思考与展望!
2011年,郑东新区规划、建设走过十个年头。
当年6月27日起,作为省会主流媒体的郑州报业集团及旗下的《郑州日报》、《郑州晚报》、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媒体,重磅推出了“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系列报道,刊发版面数十个,前后历时近一月,十篇报道浓墨重彩,发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郑州声音,“求解”“求效”“求证”“求实”“求新”“求升”“求转”“求真”“求高”“求重”的“十求”评论与深度报道。同时出版发行《领舞中原看东区——郑东新区建设的思考与展望》图书上、下两册,全景式寻访、记录了郑东新区决策与探索、建设与发展的艰辛与嬗变、成长与壮大。
2015年,郑东新区规划、建设走过十二个年头。
我们再次穿越厚重的时光隧道,透过当年已经泛黄的新闻纸,再次梳理、回顾郑东新区的建设和发展历程,为您集纳当年系列报道的版面,用新闻的名义以飨读者,以时间的重量褒奖郑东新区建设的决策者、参与者,激励现在和未来的建设者、助推者……
盛夏的傍晚,郑东新区如意湖畔前来休闲健身的市民穿梭如织;不远处,会展宾馆已是灯火通明;省艺术中心里,俄罗斯艺术团正在进行精彩演出。所有的一切,都宣述着这里的繁华。
从无到有,从平白到繁华。2003年,郑州国际会展中心第一根基桩在这里轰然入地,拉开郑东新区建设的帷幕。如今,郑东新区成长为建成区突破100平方公里、人口突破100万的成熟城区,聚集了247家金融机构,吸引了100多家世界、国内500强企业入驻。
十多年时间里,郑东新区先后完成“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新区”的阶段目标。
2013年1月6日,李克强总理对郑东新区建设发展作出批示:“继续打造好郑东新区这个上亿人口大省推进城镇化的样本,为探索走出符合国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创造经验。”郑东新区结合中央、省、市要求和区域特点,围绕打造好新型城镇化建设样本区的目标,坚持绿色低碳智慧和产城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加快主导产业培育,加快城市建设,加快民生改善,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升级。
数字最有说服力:截至2014年年底,郑东新区累计完成投资2600亿元,引进各类金融机构226家,注册工商企业15000余家,实现了建成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入住人口突破100万、全口径税收突破100亿元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8亿元,同比增长21%;全口径税收完成97.8亿元,同比增长28.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38.8亿元,同比增长12.4%;金融业增加值完成65亿元,占三产增加值的60.7%,在外部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保持了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城乡一体尽显东区之美
郑东新区成为河南城市建设的窗口和名片,来自于省委、省政府为改革开放寻找新发展方向的决心。
2000年6月28日,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郑州调研,要求一定要增强郑州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明确提出以郑州107国道以东的新东区为重点,高起点进行规划,使之形成亮点。
十多年间,郑东新区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凸显特色,推进城市环境优化升级,成为一大亮点。构建以如意城市公园、龙湖生态公园、龙子湖生态植物公园、象湖吉祥文化公园四大生态公园和龙湖、龙子湖、象湖三大水系为核心,以河渠水网和生态廊道为纽带的生态环境体系。目前,全区建成城市公园、小游园40多个,绿化面积近2500万平方米。龙湖、龙子湖、象湖、如意湖波光相映,形成超过1500万平方米的“蓝色之脉”。
郑东新区坚持城乡一体、以城促乡、城乡互动的理念,以龙湖、白沙、龙子湖三大主战场为重点,不断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和带动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滚动发展、自求平衡”的思路,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带动社会投资。全区累计完成近3000亿投资中,政府投资约700亿元,占投资总额约1/4。先后推动北三环东延、综合交通枢纽地下道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初步构建了跨区域、组团间、片区内三级路网。
在持续推进起步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推进龙湖、龙子湖和白沙等三大主战场建设。目前,功能完善的中央商务区基本建成;龙湖金融中心内环整体开发的12栋楼宇开工建设;龙子湖区域确定入驻的15所高校全部开工,已有13所高校陆续投用;龙湖金融中心、龙子湖湖心岛全面开工;郑州东站西广场绿地中央广场等近40个项目加快建设。
产业兴旺再筑金融之城
20世纪的经济史学家指出,城市发展必经商业、工业、运输和金融业四阶段。作为城市发展的最高阶段,金融业与商业、工业和房地产业相比,具有更大的集中度。郑东新区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持续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
郑东新区坚持以“两个国际化”为引领,高端谋划、精准招商,研究出台产业准入标准和扶持政策,初步构建了“1+1+6”的产业格局,形成金融、总部、高端商贸、科研研发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态势。以金融业为主导,打造辐射中原经济区的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累计入驻各类金融机构247家,涵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期货等主要金融业态。并瞄准产业高端,加快建设国际化中央商务区,苹果、中石化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塔博曼、银泰等著名商贸企业,JW·万豪、喜来登等国际一线酒店品牌,戴德梁行、仲量梁行等国际化中介机构,澳门新濠水舞间、香港文汇报等文化项目先后进驻。
站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风口,郑东新区发挥平台优势,以创新创业综合体为载体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相继谋划了金融智谷、电子信息、龙子湖创意岛孵化园、中原金融产业园等4个政府投资类和生物技术、信息安全、医药研发、物联网等5个社会投资类创新创业综合体。
宜居颐养
共享社会和谐
城市的建设,产业的发展,最终是为生活其中的居民实现宜居颐养。自2003年启动第一个棚户区的改造工作开始,郑东新区按照“住得比过去好、生活得比过去好”的目标,按照商品房的标准规划建设群众安置房,同步建设商业网点、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实现居住环境的城市化。
郑东新区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按照国家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高标准建设群众安置用房,同步配套建设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宜居、舒适、安全的人居环境。目前,京港澳高速以西范围内的54个自然村改造全部完成,建设5个安置区450万平方米,共有6万回迁群众搬入配套完善的城市新居。龙湖、白沙区域13个新型社区正在建设,2015年年底前可竣工240万平方米。同时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普惠性服务网络建设。目前,东区共有中小学幼儿园102所,在校学生5.3万人。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郑大一附院等大型医院先后开工,郑州人民医院颐和医院等17家医院相继建成,医疗床位2400余张。
与此同时,郑东新区今年积极推进“三级三类”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以构建区—办事处—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中心为载体,推动行政审批类、政府性社会事业类和基本生活配套类三类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布局,着力打造5至10至15分钟三个层次便民服务圈。全区共规划区级便民服务中心33个,其中,建成区14个,在建区域预留19个。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面向未来,郑东新区将坚持“一二三四四”发展思路,深入推进郑东新区发展转型、产业升级,争取到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化的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化的中央商务区,建立以高新技术研发和服务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以金融业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形态、以绿色低碳智慧为特征的花园城市形态、以完善的公共服务为特征的和谐社会形态。
打造辐射中原经济区的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