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综合

李克强济源调研曾遇老人下跪求水:解决不了我下跪请罪

河南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李克强忙扶起赵功文,动情地说,如果不能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该跪的不是群众,是我们!我们该跪下向群众请罪!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我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400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5,属于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同时,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得水旱灾害频发,水利建设对我省意义重大。

济源山区饮水解困工程是我省水利发展的一个缩影。10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继200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后,2004年省委省政府又决定率先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今年年底要解决全省十二五规划内的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燕山水库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陆续建成,发挥了显著效益。对大中型灌区进行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为粮食产量13年来持续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放眼今日中原,2000多座水库星罗棋布,2万余公里河道堤防伏波安澜,农田水利工程滋润着万顷平畴,这片曾经诞生愚公移山壮美传说的古老的土地,会更加活力充盈,物阜民丰。

□本报记者 张海涛

引子

初秋时节,循着绿意葱茏的山路,记者走进济源市王屋镇燕庄村赵功文家。

今年已78岁高龄的赵功文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十几年前的一幕记忆犹新。

2001年的一天,为研究解决山区群众饮水困难问题,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走进赵功文家,仔细查看屋檐下接水的盆盆罐罐。

当赵功文知悉眼前的人就是省长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嘴里不停喊着:“水、水、水……”

李克强忙扶起赵功文,动情地说,如果不能解决群众的吃水问题,该跪的不是群众,是我们!我们该跪下向群众请罪!

此后,在愚公的故里,后辈们打响了轰轰烈烈的“移水”战役。世世代代为水而困的人们,终将迎来为水而歌的一天。

时光倏忽14年。喜看今日水润山乡,回首往昔艰辛困厄。

一首因水而变、因水而兴的生命赞歌唱响愚公故里,奏出了为民务实、克难攻坚的时代强音。

李克强河南行相关报道>>>

李克强阔别6年后再回河南 首站洛阳察企业谈双创

李克强总理赞河南创客 建议给高精尖技术人员加工资

李克强郑州考察:要把炎黄故里这个品牌做出名气

李克强考察玉米千亩示范方 总理掰的玉米成珍贵纪念

李克强寄语新郑机场二期工程建设:要做全国“大个头儿”

李克强考察郑州机场二期建设 细问有没有拖欠工资

李克强点赞河南秒通关 小鲜肉纷纷喊强哥好

延伸阅读>>>

总理与河南,情谊割不断

李克强济源调研曾遇老人下跪求水:解决不了我下跪请罪

中原城市群半小时交通圈初具规模 李克强首提构想

李克强与河南的深厚情谊:曾为河南人民造词

盘点郑东新区发展足迹:始于2000年李克强拍板规划

记者回忆李克强两次暗访 称其严谨自律正气(图)

河南乡亲对总理说:“老书记”要常回家看看

李克强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我也是“家里人”

上篇

水之困

和许许多多济源山里人一样,赵功文会说这样一句俗语: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

一句俗语,饱含着多少缺水盼水的辛酸。济源全市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88%,多石灰岩地质,水源奇缺,十年九旱。愚公后人,抹不去脸上缺水的悲苦,多少年、多少代为水奔波。

王屋镇的一个老汉,大年初一五更天就到10公里外去挑水,全家人在等水下饺子,老汉爬坡时不慎摔倒,水漏了,老汉气得大口吐血。

“家家户户都要到山沟里挑水,去晚了浑水也没了。碰到干旱季节,晚上三四点就要起床去挑水。”这是下冶镇朱庄村村民陈往瑞难以忘怀的记忆。

因为缺水,山区群众用水形成了一道独特程序:先洗脸,再洗米、淘菜,再洗衣,最后喂牛。因为缺水,庄稼完全靠天收,想发展种植养殖业,缺水成为摆在村民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

山区群众缺水难题,始终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让群众喝上水是一项不能耽搁的民生工程,2001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实施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工程。

2001年,在省长李克强的大力支持下,济源市吹响了山区饮水解困工程的号角。

时任济源市委书记王铁曾为山区群众的缺水之困洒下热泪,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工程建设,全市上下,勠力同心,无数力量在王屋山汇聚。

在山区修建饮水工程,困难可想而知。工程涉及的王屋山面积达260平方公里,需铺设总干、支干、入户管道1500公里,要翻越110座山头,跨沟70多处,凿洞30多处。

说起当年的艰苦鏖战,水利局工程师高克宏忘不了自己穿破的十几双胶鞋;技术员王济堂的妻子突患脑梗塞,王济堂把妻子送到医院,安排好后立即返回工地……当年奋力移山的愚公,他的后辈演绎着同样动人的“移水”新诗篇。

2002年4月,王屋山供水工程全线竣工通水,山民们想了一代又一代的清泉碧水,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流入人们焦渴的心田。

获悉这一喜讯,李克强专门发去贺电,称王屋山供水工程是民心工程、生存工程。

通水时一位老人从墙上取下父亲的相框,在水龙头边擦洗,“爹啊,咱这儿缺水,你一辈子没洗过几回脸,现在孩儿给你好好洗洗吧。”

当地一位诗人曾这样深情吟唱:她们左手拧开了水龙头,右手便芬芳了果园。

之后,济源市又相继实施了布袋沟工程、天坛山工程等,耗时8年,使山区15万多人的饮水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率先在全省实现村村通自来水。

下篇

水之兴

在赵功文家院子角落里,如今还堆放着一些屋顶接水的器具,寂寞地展示着当年的岁月痕迹。

“这些东西早就下岗了。”赵功文笑着说,他家屋里屋外好几个水龙头,年逾古稀的老赵用起来十分方便,房前屋后还种上了蔬菜。

“真要感谢李总理,感谢政府,让俺这山里人也用上了自来水。”赵功文动情地说。

在新林村,家家户户房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过去要跑几里地去挑水,一年也洗不了两回澡,现在啥时想洗就能洗。”新林村村支书王宣波说。

在朱庄村,“群山复绿色”的景象着实喜人,玉米高大挺拔,籽粒饱满,一棵棵果树枝繁叶茂,生意盎然。因为便捷的供水工程,陈往瑞家的经济格局完全大变样,以前庄稼靠天收,正常年景小麦一亩仅能产二三百斤,家里开支主要靠打工赚钱。

“现在庄稼能浇上水了,小麦亩产有千把斤,家里还养了30多头猪。”陈往瑞说。

说起供水工程,韩彦村的张世明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过去一亩山楂收1000斤左右,现在能收3000多斤。

因为一条新水脉,世世代代沉寂的山乡鲜活起来,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崭新图景。随着山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水量越来越大,济源市水利局局长刘根胜介绍,王屋山供水复线工程已经开始实施,供水量将大幅增加,满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

散居在下冶镇横岭山脚下的5900多名群众,做梦也没有想到,打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的自来水。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党恩,群众将横岭山更名为“公仆山”,并立“贴心碑”以作纪念。

岁月如歌、光阴荏苒。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愚公不安于宿命,奋起抗争。今天,愚公的后人为水而战,攻坚克难,再次将愚公精神镌刻在王屋太行之上,也演绎着新时代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群山巍巍,流水淙淙,“移水”新史,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