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综合

郑州社区被要求开奇葩证明:证明老两口没有私生子

东方今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从证明“俩人是夫妻”到“引产是自愿”,从证明“老伴没有私生子”到“腿是自己摔伤的”,来自证明“需求机构”的要求,往往让社区哭笑不得。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公安部、民政部、国家旅游局等多部门出台政策措施,从源头上杜绝“奇葩证明”、“循环证明 ”。

然而,在社区居委会奋斗的第一线,“奇葩证明”仍然是打不死的小强。老百姓办事还是要磨破嘴皮儿开各种证明,社区更要像福尔摩斯般费劲大半天时间去“破案”。□东方今报记者 夏萍

从证明“俩人是夫妻”到“引产是自愿”,从证明“老伴没有私生子”到“腿是自己摔伤的”,来自证明“需求机构”的要求,往往让社区哭笑不得。

记者在近一周的社区走访中发现,奇葩证明还真不少,多达二十多种。

证明

“她是女儿监护人”

前天郑州一位居民到南阳路上的南丰社区,要求社区开“她是女儿监护人”的证明。原来她离婚后,法院把孩子判给她。离婚证也有,判决书上也写得清清楚楚,却要社区开一个她是孩子监护人的证明。原来女儿要专升本,需要二次高考报名。如果社区不给开,女儿就报不成名。

该社区的于书记认为,判决书上直接就说明谁养活谁,这不比社区证明的效力大吗?没办法,最后给她开了个居住证明。

证明

“我爸妈是我爸妈”

父母双方去世了,银行卡密码子女不知道,无法从银行取出钱。银行就让子女去社区开证明,证明老两口与子女的关系,还要证明老两口是原配夫妻,没有领养其他子女。

可子女结婚后户口都转走了,这关系让社区咋证明呢?

工作人员说,老两口有户口本,能证明夫妻关系,可这亲子关系真没法证明。

证明

“双方是夫妻俩”

居住在东风路上某小区的居民宋先生结婚好多年,结婚证丢了,夫妻俩到民政部门申请补办,对方要求社区证明宋先生和爱人是两口子。

该小区所属的社区工作人员听了哭笑不得:“你们是不是夫妻,户口本上不是明明白白的?干吗还要多此一举呢。”

证明

“老两口没有私生子”

南丰社区的一位老太太,老伴去世了,她要把房产过户给自己的子女,房管局或公证处让子女去找社区,证明老太太和子女的关系,还要证明老两口没有私生子。

“老两口的户口在我们辖区,可他们的子女户口都不在这儿。有没有其他孩子,我们能证明的了吗?”工作人员说。

证明

“被交警扣的电动车是他的”

南丰社区有位居民,电动车被交警扣了,去领电动车时,没有发票,无法证明车是他的。交警就让社区证明车是他的。

“没有车的发票,俺咋证明这车是你的?”社区工作人员质疑。

那位居民急着要把车弄出来,就拍桌子瞪眼:“你咋为人民服务的,要你们干啥用?”工作人员挺委屈:“俺不敢随便开啊,社区开这个证明是要负责任的。”

证明

“引产是自愿的”

“我要去医院做引产手术,但医院让找社区开个证明,证明我是自愿的。”去年,家住丰乐路某小区的居民刘女士,来到所辖社区,要求工作人员给她开个自愿引产手术的证明。

刘女士说,医院说了,怀孕14周以上流产的,都要出具乡(镇)政府或街道办计生机构出具的证明。

“要不要孩子是他们家人决定的,社区哪有这个权力啊?”工作人员始终不敢给她开这个证明。

证明

“他挣多少钱”

南丰社区一位患有癌症的居民,因为要免费领取慈善机构赠送的治疗癌症的药,需要社区证明他的经济状况。

“他在外面挣多少钱谁知道啊?他要是打工,要是玩股票,或者干点别的,那俺也不知道啊。”社区工作人员说,只能证明眼下他病了,需要救治。如果有退休工资,把退休卡拿来看一看,能证明退休金有多少。

证明

“他无工作”

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南丰社区要开无工作证明。

“你说社区天天跟着你了?问你上班不?”工作人员吐槽,甭管是有谱没谱的事儿,都让社区来开证明。

工作人员说,之前有孕妇要报计划生育险,需要开具无工作证明。如果怀孕了,兴许那一段没有工作。挺着大肚子也不容易,只能改一下措辞,说怀孕期间暂时未就业。

证明

“他无精神病”

年前,一位在机场工作的居民拿着一张表格来南丰社区开证明。单位非让社区证明他本人没有精神病,家庭无精神病遗传史和无犯罪记录。

“家庭成员有无犯罪记录,应该让派出所开。可这家庭有无精神病遗传史,谁知道啊?”工作人员觉得奇葩得很,这人明明已经在机场上班一段时间了,这次要办转正手续。“有没有精神病人家还不知道啊?自己正常不正常,他们看不出来?这些证明太教条化了。”

证明

“他是几级伤残”

南丰社区一位居民的残疾证丢了,跑来社区开证明,证明自己残疾证确实丢了,还要证明是几级伤残。

工作人员哭笑不得,残疾证丢了就去补办,“社区也判定不了你几级伤残啊,从一级到十级都有,我们把你往哪级上写啊?我们也没这个权力啊。”

证明

“他在社区有房没房”

之前,不少铁路系统的职工来南丰社区开一个证明,叫“职工住房情况调查表”,让社区证明他们在该社区的房屋情况。

工作人员很诧异:“直接去房管局查一下有没有房屋信息不就一清二楚了吗?”来开证明的也很疑惑:“俺也想着房子不归你们管,为啥非让你们盖章?”

大多情况下,工作人员对年纪大的照顾一点,就开个居住证明,年轻的就让他们去找房管局。

证明

“腿是自己摔伤的”

去年,南丰社区里有一人腿摔伤了,想报销医疗保险,社保机构让他去社区开张证明,证明腿是自己摔伤的。

“居民摔伤时我们也不在场,居民也没有什么证明材料,我们怎么来开证明呢?”于书记回绝。

工作人员想着不给人家开,他也报销不了。最后找到楼长、院长去家里了解情况,找了三个邻居来证明,才给开了证明。

证明

“生没生过孩子”

丰乐路某小区的单女士,刚搬来该小区不到俩月,就跑来找工作人员开具“无生过孩子的证明”。

“这么多年,她在外地有没有生过孩子,我们哪儿能知道呢?”社区工作人员说,最后只给开了一份“居住在我辖区的时间内,没有在社区办理过生殖服务保健证”的证明。

各类“奇葩证明”让人啼笑皆非,社区到底承担着多少不能承受之重?证明一大堆不说,还被相关单位推来推去,社区何苦成了“挡箭牌”“受气包”?谁又能真正为他们来“瘦瘦身”“减减压”?

□东方今报记者 夏萍

【吐槽】 社区成了证明“大本营”

南丰社区副书记于凤华从事社区工作有十几年了。她说,现如今,尽管一些不必要的证明取消了,但仍然不乏来自最终需求方的“奇葩要求”,也不乏来自前来盖章者的“奇葩请求”。

在去年的工作报告中,她专门总结了社区目前所开具的不必要证明,高达二十多种。

■不必要证明

1.亲属关系证明;

2.夫妻关系证明;

3.婚姻状况证明;

4.房产证明(如:单位需要配偶出具的房产证明);

5.公证处要的相关证明;

6.个体、无业人员的收入证明;

7.有工作人员的收入证明;

8.重大疾病有关慈善救助的证明;

9.医院所让社区出具的患者摔伤等情况证明;

10.新就业人员无犯罪记录证明及本人家庭人员精神遗传、病史、历史问题等相关证明(如:在飞机场工作的新就业人员);

11.生存(健在)、死亡证明;

12.疾病证明;

13.物品所有权的证明;

14.物品丢失的证明;

15.高等学校学生救助家庭情况相关证明;

16.学生贷款担保证明;

17.考级相关证明(如:会计师、工程师考级证明);

18.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的相关证明;

19.生育保险无业证明;

20.银行所要的个人证明;

21.户籍证明;

22.学生社会实践证明。

【无奈】

开个证明像破案 还被指责“不作为”

“社区几乎每周都得开十来个‘奇葩’证明,有时候真的特犯难。开证明不是讲人情的事,必须有依据。”南阳路与宋寨南街附近的某社区主任坦言,工作人员不可能对辖区每个居民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很多证明的开出,需要工作人员在调查之外再作出主观判断。因为没法与各职能部门做到电子信息共享,更无法保证居民在开证明时不撒谎。所以他们同事之间经常开玩笑说,开个证明就像是警察在破案。

该社区主任说,居民要来开证明,社区尽量是不让居民多跑,能开的就都开了,可是有些证明确实是给社区出难题。

但大多时候居民都不理解,脾气不好的还拍桌子瞪眼,辱骂社区工作人员不办事、不作为。到头来,证明一大堆不说,居民还不满意,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啊。

【委屈】

一大半盖章跟社区无关 却都往社区推

记者在几天的走访中发现,不单单是社区觉得为难,开证明的也各有苦衷。

“开个证明真难啊!”居住在黄河路与卫生路附近的王大爷,曾经为了一个证明来回跑了好几趟,政府、社区的人好话都说尽了,也没盖到章。

“可话又说回来,都是街坊邻居的,不开这个证明,以后还怎么一起相处。”记者采访到的几位社区主任,都有同样的无奈。

他们举例说,老伴去世,子女去银行取钱,银行让社区开证明;房屋过户给子女,公证处让社区开证明;就连医院、交警、公安等,开不了的证明也都推给社区。社区哪儿有那么大的权力,啥证明都让社区开?

几位社区主任都表示,现如今,到社区开的一大半证明,都跟社区无关。而面对这些超出常规的证明要求,他们只能向上一级领导申报,尽量措辞严谨一些,比如“该居民在我社区居住期间没有生育过孩子”“该居民没有在我社区犯罪”等字眼,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疑问】

单位转嫁风险 社区成“挡箭牌”

在采访中,许多社区工作人员百思不解:明明居民已经持有有效证件了,为什么还需要一个社区的证明?比如说,补办结婚证,户口本明明可以证明俩人是夫妻关系,民政局还是让居民找社区开证明。难道居民户口本还不如一纸证明更有效?

社区工作人员吐槽,其实这类证明,与需要证明的事项根本没有多大关系,也似乎并不太重要,一些机构需要的只是社区的红章。

社区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无执法权,居民也没有报告的义务。记者调查时发现,近年来开证明已经成为一些社区不能承受之重。很多证明并非应由社区开具,一些职能部门和单位为了推卸责任,把证明环节转嫁到社区,让社区成为“挡箭牌”和“受气包”。

【探究】

社区公章不是万能章 该给社区“减减压”

“社区公章不是万能章。”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社区主任告诉记者,其实社区工作人员本身的工作已经非常繁重,而为居民开具各种“无厘头”的证明,更是加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

众所周知,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证明,很大一部分都需要公安机关来出具,伴随着公安部的一纸令下,十几种证明已经不再由公安机关来开具了。

这看似是在向“奇葩证明”开刀,可事实上,真的已经找准了“奇葩证明”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吗?非也!

老百姓在办事过程中还是需要某些证明,不到派出所到哪儿去开呢?村组、社区等成为了“奇葩证明”的滋生地。

多位社区主任表示,他们非常希望取消开具缺乏边界、格式不规范的证明。同时,对于一些实际意义较弱的证明应尽量简化或削减,避免不必要的“证明”。同时,建议整合现有的证明种类,按大类一次性开具证明,并延长有效时限,扩大有效范围,避免重复“证明”。

必要的时候,有关部门可清理并公示“需要社区盖章证明的事项”,划清职责范围,让居民能够针对相关事项到对应部门或者社区“精准”开具证明,减少社区的负担和风险,也方便群众简便办事。

■小贴士

社区只能开哪些证明?

记者从几位社区主任那了解到,除了属于正常范围内的计生(独生子女证,60岁奖抚的申请和审核)、劳动保障(含医保、养老保险、失业、再就业)、民政(低保低收入家庭的申请和审核)等事项,社区能够证明。目前确定社区(村)能够开具的证明符合上级规定的,只有居住证明一种。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