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考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启幕 不亚于在南方画一个圈
摘要: 4月9日,第十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助力中原普惠金融”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现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与兰考县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
人行郑州中心支行与兰考联手,将试验普惠金融改革
4月9日,第十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助力中原普惠金融”论坛在郑州举行。论坛现场,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与兰考县政府签署了《加快推进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备忘录》。兰考县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由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河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修改后,按照程序报送。
“申报成功后,兰考将成为全国第一个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纪敏如是说。□东方今报见习记者 宋迎迎/文 记者 邱琦/图
普惠金融“结缘”兰考 不亚于“在南方画的一个圈”
普惠金融是金融扶贫的重点,而兰考与普惠金融“结缘”已不是一天两天。
2015年12月31日,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提出,发展普惠金融的重要路径,就是在一些典型的地区以普惠金融发展为目标全方位的综合改革试验点。事实上,早在2015年10月底,人行郑州中心支行已经就设立“兰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进行调研。
2015年11月,人行郑州中心支行行长徐诺金在第三届中原国际金融论坛的演讲中透露,兰考是中央高层非常关心的地方,“兰考金融改革试验区”的意义可能不亚于当年邓小平在南方画的一个圈。
那么,县城兰考缘何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脱颖而出,率先获得高层青睐呢?
在纪敏看来,兰考之所以能在普惠金融发展中先行一步,是因为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兰考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政策的高地或者叫洼地,它有各种各样政策的优势,这些都是未来我们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创新的资源优势和它的精华所在”。
2016年河南将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兰考县、滑县率先脱贫“摘帽”。而脱贫“摘帽”要依靠金融扶贫。根据国务院和河南省有关精神,金融改革试点将享有重大创新性举措和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先行先试”的特权。
徐诺金透露,目前人民银行已经联合各家金融机构,针对兰考农业基础设施创收,农民工转型,扶贫开发现代农业和小微企业发展等重大问题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下一步人行将探索县域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加大县域信贷投放;引导推进多样化的信贷产品,加大对进城农民工购房、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围绕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大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力度,并在偏远农村合理设立集先进存取、查询转账、民生缴费、投资理财为一体的金融综合服务站,探索建设整合银行、支付机构、银联等业务的普惠性移动金融服务平台,实现惠农服务的一网通。
由此可见,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给兰考、河南带来的,将不仅仅是“开天下之先”的名头。
专家详解普惠金融 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和融资
普惠金融是个好事儿,那到底啥是普惠金融呢?它与传统的金融服务又有什么区别呢?
“简单讲,普惠金融就是针对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成本的金融服务。”纪敏说,所谓“普”,就是指机会平等,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平等享受到金融服务。因此,小微企业、农民、贫困人群、残疾人、老年人等以往缺乏能力来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是普惠金融所关注的重点。
而“惠”就是说,普惠金融不会像以往的金融服务那样,风险越高,利率越高。普惠金融不会设定很高的利率,而是衡量发展水平、发展程度确定一个可负担的成本,只有“惠”了,“普”才可以真正实现。
与此同时,纪敏也提出,不能因为“普惠”二字,忽视对风险的监控,滥放款。
纪敏说,当前对普惠金融存在两个认识误区:第一个误区是将普惠金融等同于政策性金融甚至第二财政,过度强调社会性,忽视市场原则和可持续性。为了强调普惠性,不管什么样的条件都滥放款。第二个误区是忽视普惠金融服务的多样性,将普惠金融等同于融资,给的钱越多,普惠金融的效果就越好,忽视了征信和对风险的把控。这样,最后钱打了水漂,减贫、扶贫、促进发展的目标往往是落空的。
因此,专家们认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必须一方面健全多样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加强政策扶持和激励;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发展普惠金融防范风险保驾护航。此外,还要加强金融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并加强工作组织。
论坛上,省政府金融办主任孙新雷透露,我省已对53个贫困县实施精准扶贫和产业扶贫,目前省政府金融办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普惠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