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管保臣:息县酸辣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建议支持“双基地双小镇”建设

综合
关注原标题:《省人大代表管保臣:息县酸辣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建议支持“双基地双小镇”建设丨河南两会财经访谈㉟》
[大河财立方 记者 陈诗昂]一颗小红薯,能做成多大的文章?
位于北纬32度红薯黄金种植带的息县给出答案:红薯种植面积达20万余亩,年产60多万吨,以红薯为原料的各类产品产值达15亿元。
河南省人大代表、息县县长管保臣在接受大河财立方专访时表示,当前,息县正举全县之力打造“两基地两小镇”,力争在5年内实现年产值五十亿元、10年内打造出百亿级产业集群。
当然,息县想要做好的,不只是红薯文章。作为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华第一县”,息县有丰厚的根亲文化资源,将进一步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千里淮河在息县穿境而过75.4公里,闾河口港实现通江达海梦,当前的息县正谋划建设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积极布局临港物流产业园,做好临港经济文章。
在2023年拼经济的征程中,管保臣表示,希望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息县力量。

红薯文章:
举全县之力打造“双基地双小镇”,力争5年内实现红薯产值50亿元
如果向上追溯,息县种植红薯的历史起于清乾隆年间。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红薯已经从原来的“口粮”演变为如今的健康食品。
2017年以来,息县立足红薯大县实际,成立了高规格的红薯产业专班和薯业协会,将红薯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产业进行大力扶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近2000万元。
种好优质红薯,息县红薯已发展为鲜食型、淀粉型、加工型、烤红薯型4大系列18个品种。同时,息县以优质红薯粉条为原料的酸辣粉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息县已经培育打造出集育种、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红薯全产业链,红薯种植面积达20万余亩,年产60多万吨,以红薯为原料的各类产品产值达15亿元。
息县红薯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红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息县制定了更具前瞻视野的产业发展规划。
河南省人大代表、息县县长管保臣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去年9月,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保仓带领数十名专家莅临息县,参加第三届“息县东岳红红薯节”活动,对息县红薯产业提出了“三个提升”(提升红薯种植水平、提升红薯加工能力、提升红薯市场形象)的要求,进一步提振了做大做强息县红薯产业的信心。
他说,息县计划围绕建设红薯全产业链,举全县之力打造“双基地双小镇”,即中国红薯研发基地和红薯小镇、打造中国酸辣粉创新基地和酸辣粉小镇,力争在5年内实现年产值五十亿元、10年内打造出百亿级产业集群。
“围绕全省农业产业发展,希望省政府进一步支持酸辣粉产业发展。”管保臣说,河南省方便酸辣粉占全国80%以上市场份额,一个万亿级绿色现代食品集群正在加速形成。
具体到息县,全县酸辣粉产业基础扎实,发展前景广阔,高度符合全省酸辣粉产业发展规划,建议省政府支持息县建设“中国红薯研发基地和红薯小镇、中国酸辣粉创新基地和酸辣粉小镇”,创建国家红薯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省级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同时,筛选豫道等一批酸辣粉领军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孵化计划,完善装备、配料、加工、包装、物流等上下游配套,延长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全国酸辣粉领军品牌和区域性、标志性优势品牌。
“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为全省酸辣粉产业高质量发展做出息县贡献。”管保臣表示。
根亲文章:
将不断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
中国百家姓,发源于河南的有数十个。作为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中华第一县”,息县根亲文化资源丰厚,赖氏、白氏、息氏等姓氏便源于此。
近年来,依托丰厚的根亲文化资源,息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谈及根亲文化资源,管保臣说,接下来将通过放大根亲文化优势,打造根亲文化品牌,推动息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先,建立健全根亲文化工作长效机制。在前期成立根亲文化发展专班的基础上,下一步将抽调更多部门精干人员和专家学者充实到专班中,持续开展理论研究,建设文化平台,举办节会活动,加强内外联谊,推进招商引资,从体制机制上为利用好根亲文化保驾护航。
其次,做好历史文物保护、修复和开发工作。息县将结合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在不断提升古赖国文化园、马援广场、息夫人文化园等景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根亲历史文化、名人故事,修缮寻根文化文物遗迹,建设更多根亲文化文物旅游景点,打造海内外华侨华人寻根访祖、旅游观光目的地。激发根亲同族爱国爱乡爱祖地之情,让息县根亲文化“活”起来,深入人心、形成共识。
最后,将根亲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坚持“走出来+引进来”,定期组织专班到广东、江苏等地,主动联系对接赖氏、白氏等姓氏企业家,开展亲情招商、根亲招商。积极搭建根亲文化平台,开展研讨会、推介会、祭祖仪式等形式根亲联谊活动,聚天下宗亲于一室,广泛宣传介绍息县县情、投资环境、优惠政策等,引导根亲同族情系息县、情系祖地,参与返乡兴业创业、投资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寻求根亲经济的新突破。
临港经济文章:
建设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积极布局临港物流产业园
去年年底,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深入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进通江达海。
千里淮河在息县穿境而过75.4公里,息县借助闾河口港区实现了通江达海。管保臣介绍,息县有着南北陆地和淮河东西水路要冲的优势区位,近年来通过持续实施“交通振兴”工程,全县交通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其中,淮河息县闾河港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建设10个5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300万吨,已具备试运营条件。
“目前信阳市航务局正在与中豫港务集团进行对接,即将进行移交,移交后可开航运营。”管保臣告诉大河财立方记者,息县还积极谋划争取了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接下来,将积极配合中豫港务集团建设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加快推进淮河淮滨至息县航运工程息县段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今年河南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引淮供水灌溉工程下闸蓄水,南信合高铁开工建设并在息县设站,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沿淮高速等重大项目稳步实施,息县即将进入内河航运时代和高铁时代,成为千里长淮上游第一座跨河发展的多式联运节点城市。
同时,息县还将依托淮河新区多式联运港区、淮河息县闾河港,积极布局临港物流产业园,发展新型建材,船舶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大力培育临港经济,形成“以港兴产,以产促港”的良性循环格局,不断提升在区域发展中的竞争优势。
拼经济文章:
确保固投增长14%以上,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息县力量
2023年第一个工作日,河南省召开“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稳定向好”新闻发布会,向全社会传递新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全力以赴保健康、拼经济、惠民生的坚定决心。
在受访中,管保臣也谈及2023年息县在拼经济方面的谋划。他说,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全省经济增长预期6%的目标,要求各市县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最好成绩,去年息县国民生产总值预期增速6.5%,2023年息县将锚定“两个确保”目标,深入实施省委“十大战略”,紧抓政策机遇,保持拼抢姿态,抓住关键环节,大力提振市场信心,奋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贡献息县力量。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谋项目就能赢未来,持续扩大投资仍将是息县拼经济的重点。
管保臣表示,息县将坚持项目为王,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继续开展月开工竞赛,健全重点项目领导分包、专班推进、观摩评比等推进机制,确保全年实施省、市重点项目90个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以上。
在全面恢复和扩大消费方面,息县也将制定出台消费专项奖补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智能电子产品、家用电器等大宗商品消费。积极开展“淮河文化旅游月”“十大网红小吃”“十大网红打卡地”等推介活动,策划一批“一日游”“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
同时,大力培育夜间经济、电商直播、网红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创新举办各类消费展会,持续丰富消费供给。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畅通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渠道,激发农村消费潜力,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以上。
“我们将力争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管保臣告诉记者,息县将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聚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化“一门一窗一网一次”改革,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深化“万人助万企”活动,刚性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推动免申即享、直达快享、应享尽享。探索企业参与设计政策制定机制,推出更多“滴灌式”服务,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管保臣表示,息县将更加重视和保障民生,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将有限财力更多用在民生改善上,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从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着手,扎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让群众更有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