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杜焕永:干农业就是要不安于现状

河南广播电视台
关注大象新闻记者孙喜增 安阳融媒、滑县融媒李毅慧 康迪
《榜样》专栏今天带大家认识“干农业就是要不安于现状”的杜焕永,他是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杜焕永:“这几天能打完啊?”
李宗超:“两三天差不多打完。”
杜焕永:“这两天关注这个天气预报,抓紧在最佳时期喷完。”
前两天的一场雨,让小麦“掐脖子旱”得到了缓解。当下正值麦苗籽粒形成阶段,各种病虫害也趁机而动,防治工作刻不容缓。
51岁的杜焕永心系防治进度,匆匆吃过早饭,便朝着自家后院走去。院子里,几十辆大型农业机械整齐停放,几位社员正围在农机旁仔细检查、认真维修。

这段时间正忙着“一喷三防”的李宗超,是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名老社员。他加入合作社已有10多年,是合作社第一批无人机手,也是周边闻名的农机手。
“我从小就对机械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每次看见新型农机,心里就像有只小猫在挠,总想去尝试尝试。”李宗超笑着说道。
如今,合作社拥有植保无人机四架,而他和另外一位机手担任着操控无人机的重任。此外,合作社大型农机较多,正式上班的机手有十来个。
“作为一个农机手,每个月收入能达到1万左右,我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光明。”李宗超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种庄稼的行当里,很多老把式通过加入合作社,成功转型为在家门口就业的职业农民。村民陈海涛说,“我把自己的地托管给合作社了,平常就在合作社上班,一年到头都有活干,守着家就能挣到钱。”
和他一样在合作社长期干活的有20多个人,农忙时节更是有100多个人在这里忙碌。

杜焕永常说,干农业就不能安于现状。2013年,他满怀热情地创办了农业合作社,流转了本村和邻村100多户农民的土地,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机械化水平低下,再加上人工成本高昂,第一年合作社就出现了亏损。从那时起,杜焕永深刻意识到,科学管理与机械配套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性。
“我们合作社如今拥有各种先进的大马力机械130多台套,这些机械的到来,让我们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步伐大大加快,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省时省力。”杜焕永自豪地说,“现在,我们依靠农业机械化每年都在更新发展,带来的直接收益也非常可观,小麦亩产稳定在1300斤以上,玉米亩产1720斤以上,年产优质原粮604万斤以上。”
如今,合作社的规模不断扩大,已流转土地2048亩,年机械化服务面积达到5万亩次,服务农户3000多户。

不安于现状的杜焕永还不断尝试新领域。
2021年,他果断投入约百万元,购入麦草捡拾机、秸秆揉丝、除尘、打包机等大型农机具,拓展了农作物秸秆收储加工再利用业务。2022年,两栋存栏500只的养羊场拔地而起。目前,合作社的羊场已有800多只羊。杜焕永还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秸秆转换成饲料,让周边农户跟着养殖,羊粪还田,从而培肥地力,实现良好的生态循环,进一步提高收入。
此外,合作社每年还会划出100多亩土地种植辣椒、甘蓝、红薯等经济作物,引领50多个农户进行粮食深加工和销售,年产值约500万元。
合作社市场经理彭欢龙介绍道:“我们从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产业链的闭环,并且合作社的农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获得了8个绿色证书。产品销售从滑县的80家门店拓展到了全国,不仅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畅销,还远销东北等区域。”

农村天地广阔,大有可为。
在稳定合作社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杜焕永有着更远大的目标。他打算在未来三年规划建设一座年出栏量6000头左右的羊养殖场。线上销售目前年销售额已达500万元以上,他希望未来能扩大到年销售额2000万以上。
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型人才,“计划通过网络平台免费进行技术培训,让更多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大家一起种好粮、多打粮。”杜焕永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