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动大治理 闲置空间蝶变“幸福共同体”

综合
关注
本报讯(记者 陶然 文/图)在郑州市二七区淮河路街道亚新社区,曾经闲置的党群服务中心角落,如今成了外卖小哥歇脚充电的“暖巢”(如图)、居民带娃阅读的“书房”、企业白领临时办公的“会客厅”……这个由郑州慈善总会、“活水计划”项目组、二七区慈善总会三方协同支持的“打造红色楼立方,共筑亚新幸福里”项目,将闲置空间转化为民生服务阵地,用慈善力量激活社区治理活力,为综合社区破解共享空间短缺难题提供了生动范例。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
锁定空间共享痛点
亚新社区作为辖8个居民楼院、2971户居民、1500余家企业商户的综合型社区,随着城市化发展,辖区居民、企业白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对共享功能空间的需求日益凸显。
关键时刻,二七区慈善总会“幸福家园”项目组联合社区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在广泛征集意见并经群众民主商讨后,明确将亚新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空间改造作为破解需求的突破口,在“幸福家园”平台正式上线“打造红色楼立方,共筑亚新幸福里”项目,让慈善资源精准对接民生需求。
项目上线后,“幸福家园”项目组联动社区面向辖区居民、企业、商户开展全方位宣传动员,一场爱心募捐行动迅速展开,短短一周,就筹集了20001元的善款。同时积极链接了“活水计划”项目组,获得了郑州慈善总会专项支持资金10000.5元。
盘活闲置空间资源
打造多元服务阵地
亚新社区依托筹集的善款以及现有服务阵地,对闲置空间进行“量体裁衣”式改造。
一楼楼梯拐角“变身”暖新微驿站:社区利用楼梯拐角闲置区域,开放党群服务中心西侧出入口,悬挂“红色楼立方”门头,为外卖员、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提供歇脚、充电、饮水、应急工具等暖心服务,让奔波者有了“加油站”。
二楼闲置区域“变身”共享服务区:社区将原党支部办公室改为共享办公室,原志愿者服务站(雷锋超市)与亚新爱心维修站相结合,原舞蹈室与外卖小哥中午临时休息区域相结合等,让居民有了“文化角”,白领有了“会客厅”,孩子有了“成长营”,新就业群体有了“临时休息室”。
民生温度直抵人心
彰显慈善治理效能
项目落地后,温暖评价在社区各处传递。外卖小哥李师傅感慨:“以前送单累了没地方歇脚,现在随时能充电喝水,应急工具齐全,太贴心了!”居民张阿姨常带孙子到共享读书吧:“这里书多环境好,亲子暑托班解决了看娃难题,孩子暑假过得充实又开心。”企业白领小王为共享会议室点赞:“临时开会不用找酒店,免费又方便,帮企业节省了成本。”
更珍贵的是,从需求征集到空间改造,从爱心捐款到服务体验,居民全程参与决策,商户主动提供支持,企业积极助力共建,党群服务中心从“办公场所”转变为“暖心港湾”,邻里互动更频繁,政企联系更紧密,社区氛围愈发温暖和谐。
“打造红色楼立方,共筑亚新幸福里”项目是郑州市“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助力社区开展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缩影。它以小切口解决大民生,用闲置空间激活治理效能,让慈善力量在多方协同中扎根社区土壤,生动诠释了“社区治理共同体”“社区慈善共同体”的深刻内涵,为基层治理与慈善公益同频共振写下了暖心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