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城事关注

龙都挺脊向新生(奋进的河南——决胜“十四五”)

河南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本报记者 逯彦萃 张晓静

行走濮阳,仿佛进入一座跨越时代的资源“陈列馆”。

中原油田在这里走过50载采油路,见证着濮阳市自诞生伊始就携带的“油城”基因;“一滴油”的价值在这里被深度重塑,曾经的化工“低端料”经过实验室、生产线的淬炼,变身新材料等“金字招牌”,链接高端制造制高点;白色风机巍然矗立于废弃的石油井场,转动的叶片为我省首个“绿氢”制造项目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电”……

曾因石油资源而辉煌,也曾因资源枯竭而彷徨,如今,濮阳撕下“油城”的旧标签,实现从资源依赖到价值跃迁的全面转型,交出“十四五”发展的精彩答卷。

城市转型,背后是产业根基的重塑升级——

10月20日,在范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信德新材料产业园进入试生产阶段,其核心产品锁定为锂电池负极前驱体材料,直接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该产业园的建设运营方是河南丰利石化有限公司,这家我省唯一的地方炼油企业,本次新项目选择向新材料领域“纵身一跃”。

这样的转型在濮阳市并不鲜见。河南省君恒实业集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地沟油炼成生物航空燃料,成为首批获得中国民航局适航批准的民营石化企业;南乐县从玉米淀粉制糖起步,逐步拓展到玉米秸秆制糖、制乳酸,再到生产聚乳酸等高附加值新材料,形成全国唯一的非粮生物基降解材料完整产业链;中原油田停产炼化设备,上马绿氢装置,日产绿氢1.12吨,为濮阳打造氢能“制储运用”链条按下加速键……

产业转型是城市转型的核心路径。濮阳市不囿于“油头化尾”的传统发展路径,一手布局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四大新兴赛道,一手抢滩氢能、人工智能两大未来增长点,为这座“油城”奏响了“多元产业之城”的变革曲。

制造业是产业转型的主战场。濮阳市坚定以制造业为主攻方向,出台促进制造业倍增四年行动方案,明确11项重点任务、配套5张清单。“6+20”产业链群目标清晰,聚碳新材料、动力电池、光伏及风电等瞄准前沿领域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油气装备、新型耐火材料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跻身省级先进阵列。

城市转型,背后是创新驱动的最强引擎——

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是濮阳市建设的第一个省实验室,2024年成立首年即实施4个重点项目、6个产业项目、10个创新课题,今年更是“大动作”不断。多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在濮阳市启动,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牵头联合科研院所,聚焦行业“卡脖子”难题,在企业生产一线落地中试熟化与技术研发。

濮阳市的创新实践,是链接“纸上蓝图”与“车间爆款”的高速路,是夯实城市转型的关键支撑。

创新平台围着产业转。龙都化工新材料实验室边建设、边科研、边出成果;全市13家中试基地对接化工与新材料等关键领域的产业需求,开展中试项目65个,成功转化科技成果32项,其中14项实现产业化;500余家科创平台开放协作,覆盖濮阳市全域、贯通各产业链的创新“雨林”拔地而起,也成为濮阳“产才融合”战略的核心载体。

创新企业盯着市场干。濮阳市科技企业梯次培育行稳致远,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双刷新历史纪录,创新势头澎湃。截至2024年年底,该市1372件有效发明专利转化为“真金白银”,38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6.35亿元,实现了“知产”到“资产”的跨越。浩森生物、中原石化、沃森超高化工等“濮阳籍”企业,以一项项“全球首套”“全国首创”“关键材料国产化替代”的硬核实力,赢得发展主动。

2024年,濮阳市GDP总量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一,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1.7%,其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56.1%,居全省第二。

以“转”破局、以“创”赋能,濮阳在大河潮涌中奋楫远航。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