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河南日报
关注□李若凡
新出台的《河南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以法治方式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升级,将粮食主产区的安全治理从“行政推动的零散任务”提升为“多方联动的长效机制”,为中原粮仓筑牢坚实根基。
推进全链治理。以往谈粮食安全,常陷入“重产量轻协同”的困境。耕地保护、储备管理、流通调控等环节多靠阶段性政策推动,容易出现“种储脱节”“产销断层”的问题,应对风险时也常依赖临时调度,缺乏稳定的制度支撑。
这部《条例》的创新之处,在于跳出“就产量论安全”的局限,把治理重点放在“机制搭建”上。通过全链条设计,将“生产—储备—流通—加工—调控—应急”各环节有机串联,更将期货避险、多部门预警等市场化、科技化手段纳入法治框架。这种设计打通了“产购储加销”堵点,为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前置”提供规则依据。
强调多方协同。《条例》破解了“粮食安全等于政府责任”的单一认知,搭建“政府主导、社会共担、全民参与”的基础框架。在制度设计上,它通过精准政策建立利益机制:给粮食加工企业“落实粮食产业财税、金融、保险、用地等支持政策”以降成本,同时通过督促企业建立社会责任储备划定责任底线;支持粮食企业生产、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也为农户参与订单农业、共享增值收益提供政策引导。
这种“企业降本有支持、履责有约束,农户增收有路径”的设计,为形成“企业增效—农户稳心—安全加固”的正向循环提供了制度可能。
法治优势的发挥仍需克服现实挑战。如全链条治理机制的落地效果,仍需后续技术支撑、部门数据互通以及基层执行能力来验证;各方利益正向循环的实现,仍需后续配套措施来保障利益传导的通畅性,让企业、农民等市场主体真正成为制度获益者。
从更广泛的视角看,《条例》的价值,在于为粮食主产区探索出一条“用制度明确权责、用利益激活动力”的治理路径。粮食安全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需要政府、企业、农民等多方通过机制设计形成“共同体”,共同筑牢粮食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