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IT设计

教育时评: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仍不可取代

现代教育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正悄然走进各个领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认识和认知。有报告称,到2025年,约有25%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更有人预言未来教师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取代。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工智能正悄然走进各个领域,逐步改变着人们的传统认识和认知。有报告称,到2025年,约有25%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更有人预言未来教师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不同程度取代。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如果教师还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那么人工智能将会做得更好、更快、更全,其结果不言而喻。

教育是从心灵出发的伟大职业,它是为成人、育人而生的。它既需要教师有渊博的知识,又需要教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自身的想像与创造、情感渗透和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感化学生。这些基于情感的教育行为,人工智能是无法胜任的。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要不断修炼,找到自我成长的“钥匙”,才能让教师不可替代。

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知识的堆积。教育是一项“走心”的事业,它是师生间的心灵对话,是美丽的邂逅和真实的情感体验。教师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和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亲和力,这种亲和力是无条件的、无私的、平等的、具体的、清晰的、发自内心的,需要教师精准把握、洞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成长需要,及时给予体贴入微的关怀、呵护和尊重。亲近学生,教师犹如一抹温暖的阳光,可以让学生在没有“温情”的人工智能世界里,感到人性的温度和仁爱的力量,学会爱并传递爱。

学习力。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力就是教师自我发展与成长的能力。未来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那些只教书不学习的教师,最终必将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凡是不能自我培养,自我完善的人,也不能培养和完善别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才能不断地成长。拥有学习力的教师凡事会诚心诚意地先学一步,善于研究学生、研究课堂、研究自己,不断地整合各种数据信息和资源,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了解学生的心灵,才能捕捉教育的情感契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创新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不动力,更是人必备的核心素养。人工智能是信息化和数据化的产物,人工智能与教育结合,必将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和信息反馈,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联合国将教育信息化分为起步、应用、融通、创新四个阶段。教师与人工智能最大区别在于创新。教育是人的工作,教师要具备较强的数据信息胜任力和主宰力,长袖善舞,有机地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创生,赋予教育新的内涵,达到“物而不物,故能物物”的效果。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教师拥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更懂得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特质。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让我们不忘初心,牢牢把握“三把钥匙”,开启教育的新时代。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