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书画

唐朝诗人的风骨与心结

工人日报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摘要: 话说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面对投降的大勃律国贵族咄咄逼人的挑衅时,毫不慌张,几个躲闪腾挪,突然一个扫荡腿将对方扫翻在地,令周边原本坐等看笑话的官兵们个个目瞪口呆。

唐朝诗人的风骨与心结——读《银鞍白马度春风:回到唐诗现场》

话说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岑参,一次在面对投降的大勃律国贵族咄咄逼人的挑衅时,毫不慌张,几个躲闪腾挪,突然一个扫荡腿将对方扫翻在地,令周边原本坐等看笑话的官兵们个个目瞪口呆。一提起唐代诗人,很多人脑海立马会浮现出这样两副模样,或文弱秀气,或仙风道骨。其实不然。

在本书作者李晓润看来,唐代诗人中像岑参这样文武双全者并非个别,比如诗仙李白平素就喜好练武,年轻时还曾行侠仗义,好打抱不平。即便是生活中,唐朝诗人也不乏豪爽与侠义之气。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写《滕王阁序》时大快朵颐,惊煞众人。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见到好友王昌龄远道来访,不顾大夫不能饮酒的千叮万嘱,结果“食鲜疾动”,愣是丢了性命……

本书读唐诗,也是读唐代诗人。作为古体诗词的超级“发烧友”,李晓润梳理了唐朝289年历史中主要诗人的轶事,通过史料拼接还原,外加民间传说,用章回体小说方式,让一个个诗人形象丰满有加,平易近人。某种意义上,本书既像唐代一部文学史,也像是一部社会史。这或从侧面再次佐证,文学离不开生活,文字的结晶本质也是社会生活的沉淀。

每个沉迷于唐诗的人,几乎都会为唐朝庞大的诗人群体所惊叹,一同惊叹的还有他们那车载斗星的优秀诗作。日本学者平冈武夫在对《全唐诗》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位”。可以想象,在那个以诗会友,以诗作为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评价标准的社会里,唐诗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自然驱使更多人像贾岛那样绞尽脑汁反复推敲,直至耗尽每一个脑细胞。

唐诗之所以兴盛,有一点原因不容忽视,那就是与社会顶层的青睐迷恋不无关系。唐朝23位皇帝中,有诗作流传至今便有12位。在诗才与能力划上等号的时代,进京赶考,金榜题名,几乎是每一位诗人最初目标。不过,如同今天一些考生,平时优秀不一定在考场出类拔萃,所以才有杜甫、温庭筠等人久试不第。而王维那样20岁便高中状元者凤毛麟角。

唐代诗人对仕途的向往是无疑的,即便后人看来豪爽洒脱的诗仙李白亦莫能外。李白前后两任妻子都是宰相孙女。杜甫、李商隐等人一生都在努力向官场靠近,只是“官运不佳”。也许有人会觉得,中唐“韦应物、刘长卿、戴叔伦和刘方平等人一心归隐”,侧面应证诗人与官场自觉保持距离,但需要说明的是,包括韦应物等人在内的许多唐代诗人,他们之所以选择退隐,要么因为官运坎坷,要么因为根本求仕无望。如此看来,仕途俨然成为很多诗人共同的心结。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