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赖,所能达到的高度”--记河南省胸科医院刘俊刚

新浪河南
关注采访河南省胸科医院呼吸科专家、副院长刘俊刚时,正是他刚从哈密地区援疆三年归来不久。“这次援疆,人生多了一次阅历,长了不少见识,从以前一个技术干部转到管理岗位,读书加实践,增长了才干。”援疆三年,因努力而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谈起那段岁月,刘俊刚娓娓道来。

2014年,援疆干部初到哈密,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就提出三个问题让大家思考,“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刘俊刚被安排在哈密维吾尔医医院任副院长,“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自己该如何援助这家维吾尔医医院?”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刘俊刚先对这个维吾尔医医院历史现状进行了2个月的调研,写了一份7000字的《哈密地区维吾尔医医院现状调研分析及建议》,对医院发展的运行环境进行SOWT分析,调研得知,这家医院优势是维吾尔医较好,骨科是自治区重点专科,实力相对较强,劣势是维吾尔医虽水平较高,但对哈密大部分人群吸引力不大,单靠其发展缓慢。其它科室相对较弱,医院缺乏名院品牌、名专科和名专家,但哈密地区各医院专科发展均较弱,也带来了本院的发展机遇。
刘俊刚提出,以专科为主,形成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在报告中,他为这个结论有理有据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有什么好处呢?因为医院力量有限,平均分配力量,资金跟不上;把人才、资金集中攻其一点,才能快速提升。而选择大专科的原则一般取常见病,比如肿瘤、心血管等都是常见病,但没人才基础没设备是很难发展的,骨科是自治区重点专科,哈密地区其他医院还没有以骨科为主的医院,可以成为一个特色。”如果发展骨科,如何援助呢?洛阳正骨医院是一个很好的典型,这是一家中医院,骨科的知名度在全国都很高。维吾尔医医院和它很相似,可以借鉴他们的发展模版。报告一提交,得到了该院院长的首肯。他说:“正发愁我们这家医院如何发展呢,这个方案让我眼前一亮,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方案报到当地卫生局、地委,都获通过,刘俊刚给援疆总指挥部汇报,也被充分肯定。
之后,援助资金很快批复下来,援助从硬件、软件两方面着手。先为医院援建了一座正骨楼,并购买了相关设备;为了使维吾尔医医院人才“造血”和“输血”相结合,援疆指挥部还和各方联系,派相关人才到洛阳正骨医院学习,并请专家到院讲学指导。” 医院成立了五个和骨科相关的病区,援助也在持续当中:洛阳正骨医院在新一期援疆中已派一名行政干部和骨科主任去那里任职。
刘俊刚把近几年的工作资料都留在了电脑上,以便后来的援疆干部尽快熟悉情况。新到的两位干部看到资料后,专门打电话感谢:“谢谢你,有这些资料,我们工作就好做了。”
除了对医院发展进行战略性思考,作为呼吸领域的资深专家,其日常的技术支持也从未间断过。
一天,急诊科来了一位感冒发热的患者,输液两天后体温不降反升,最高曾到39℃,且有越用药越重的倾向,当地一位大夫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想到刚来的援疆干部刘俊刚,请他会诊一下,看有没有好办法。刘俊刚经过询问和检查,首先感到 “这个患者精神状态不错,不像是重病”。发现患者上午一输液用药后就有发热现象,停止输液后发热反而逐渐减轻,尤其是晚上发热减退,“这是药物热的典型表现。”刘俊刚认为该病人发热是由于输液和药物过敏而引起的“药物性发热”,建议立刻停用任何静脉输液治疗,严密观察。
患者家属很担心地问:“不挂水能好?万一加重怎么办呢?”要求急诊科大夫再换用好一点的药物“压一压”疾病,于是,管床大夫未采用刘俊刚的意见,换了更好的药物继续输液,结果发热更加严重了。急诊科大夫束手无策,只好再请刘俊刚会诊。当他听说医师和家属未按前面会诊意见停止输液,马上意识到两个问题:一是医师们对药物热的知识还有点欠缺,需要帮助提高医疗知识、技术。二是来这里工作首先必须以技服人,才能获得单位和病人的信任。
他对患者家属和医生详加解释:“一是根据患者上午一输液就有发热,停止输液后发热逐渐减轻,晚上发热减退,说明是典型的药物热表现,停止输液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二是目前的输液不能退热,而且越来越重,说明输液没有起到作用。停止输液会有退热和发热两种可能,而继续输液已证明只有发热一个可能,所以不要害怕停止输液。三是多项检查未发现有全身明显异常,而且患者精神状态不错,不像是重病,即使停止输液也不会有大的问题。大夫和家属将信将疑,但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停止输液用药。停止输液的当天,他们惊奇地发现,患者就退热了,以后几天也不再发热。
刘俊刚是寒性体质,怕冷,曾认为自己一辈子不会去像东北和新疆这些传说中的苦寒之地,去了之后,他不仅挺过来了,还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4年和2015年,刘俊刚被河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评选为年度“优秀援疆干部”,并于2015年1月被哈推荐为自治区“最美援疆干部候选人”。在援疆三年结束之际,被自治区评为“第八批省市优秀援疆干部人才”,并因为在第八批援疆工作中表现优秀成绩突出,授予援疆干部人才证书,记功一次,获记功章一枚。
1993年,刘俊刚获得河南医科大学临床医疗系硕士学位,分配至河南省胸科医院工作。他说,医生,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不停地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职业,其中的因缘际会,也是这一职业的魅力之一。
2013年,就在刘俊刚援疆的前一年,哈密地区一位30多岁的女性患者胸部疼痛,在当地某医院CT检查诊断为肺癌,这位患者的老家是河南的,又来郑州到我院诊疗,那天刘俊刚坐诊,从CT片子上看,他认为确实很像是纵膈肿瘤,但仅凭形态不能确诊。
刘俊刚组织安排医师为她做了纵膈活检,纵膈里有心脏、大血管等重要脏器,取样时要小心避开,操作难度很高。经活检病理证实该患者得的不是肿瘤而是结节病。这位年轻的女患者听了之后仿佛绝境重生,全家人欣喜若狂。在我院治疗一段时间后,肿块消失,身体痊愈出院了。2014年这位患者又从新疆专门来我院门诊复查时,得知刘俊刚援疆的消息,回疆后这位患者经常到到维吾尔医医院来看病,不用再千里迢迢到郑州奔波了。去年中秋节,刘俊刚正在办公室工作,“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嘛,”刘俊刚笑着说:“正在此时,办公室门被推开,这位女士和家人提着两盒月饼来看我了,在万家团圆的佳节之际,顿时倍感亲切。”职业所带来的巧遇,医患之间奇妙的缘分,能长久温暖着人心。
2008年,他和他的团队治疗一个病人的故事在中央电视台播放,时常近40分钟。
这是一位来自平顶山农村的60岁男性患者老杨,来我院就诊时一直剧烈咳嗽,并有咯血症状,问诊时发现他已咳嗽了十五年!最近这几年病人病情越来越重了,他才开始频繁的就医。进一步问诊发现,老杨的牙、肺都不好,镶了多次的假牙总是无缘无故丢失,后来在床下、脸盆里发现。于是丢牙、镶牙找牙就成了老杨生活中隔三差五的小插曲。而且他睡觉打呼噜特别响,屋外都能听得到。一天晚上,他的呼噜戛然而止,假牙也丢了,随之开始剧烈地咳嗽起来。此后的十几年间,他四处求医,大大小小的医院也去过几十家,被诊断过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结核,甚至肺癌,都没能治好。不管诊断为何病,他那咳嗽如影随形,无法摆脱。
时任呼吸二病区主任的刘俊刚和副主任乔亚红也很疑惑,从片子看,很像肺癌或肺结核,但结核菌检查为阴性;一般肺癌病两三年后就病情恶化衰竭死亡了。这是不支持肺癌的地方。也不完全符合其他几种常见病症状。
他们没有气馁,邀请多位相关专家进行会诊,“怎样才能把这个诊断搞清楚呢?我们一般是在肿块里取组织,这是医学上检查确诊的最好办法。”
通过支气管镜,医生用活检钳找到一个白色坏死物,异物在肺里面时间太久,已经和支气管壁长在了一起。取出难度相当大,当异物终于被取出时,发现是一颗假牙!
“诊治一个病人,如果治好了,要知道为什么会好,如果没治好,要明白到底为什么不好,一定要有刨根问底儿的求真精神。”刘俊刚说:“我想,这是我们能把这个病最终诊断清楚根本原因。”
“王国斌老院长给我的影响很大,经常我们下午三点上班时,看见他上午的门诊还没看完呢,午饭肯定还没吃上。”刘俊刚说:“他这种敬业精神,一直在鼓励着我。”
就像和他共事多年的护士长周诗扬所说的那样:一个问题摆在面前,他能特别迅速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聊起医患关系的话题,他说,病人的核心诉求有三个,一是疾病能及时诊断清楚,尽快治愈;二是花费科学,三是服务态度好。所以你要将病人的病情及可能出现的情况给家属谈清楚。多花钱不一定治疗效果好,但如果必须花费数额较大的,一定要耐心细致地反复沟通;在整个医疗行为中,你能设身处地为患者考虑,就会有良好的服务态度。
他对年轻大夫寄予厚望,并传授自己的方法心得。他说,学生毕业以后继续学习的能力很重要;在临床上,要从自己和他人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里学习。还要多接触病人,而且这种接触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才会学到更多。“带教老师教你看哪个病人,你才去看;相比较老师没说以前,年轻大夫就已考虑要做哪些检查,可能出现哪些问题,解决不了的再请教主任的,哪个进步会快是显而易见的。”
今年初,刘俊刚履新担任胸科医院副院长一职,面对现在新医改实施的分级诊疗,医院必然面临病人分流的现实,他也在积极思考如何应对,才能更好地发挥省级医院诊治疑难杂症的优势,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他想到了互联网+,目前,互联网最成熟的模式是互联网+货物,而现在新兴的是互联网+服务。杭州阿里巴巴虽然在实体地理位置和全国商业地位和与北上广深不占优势,但利用虚拟网络占领了全国基层消费者。“分级诊疗实施以后,大批基本患者将留在基层医院,我们可以学习参考杭州阿里巴巴营收模式建立网络医院,抓住分级诊疗机遇。”
“如果我们在现在实体医院的基础上,建一所虚拟医院也就是网络医院,医生们在医院诊治病人的同时,也要做一个网络医生,就能很好地适应分级诊疗带来的冲击,我们服务的范围和人群将会非常广泛。”
在更远的未来,应用机器人医生来诊治病人可能普及,患者付费在电脑上由机器人进行诊断治疗,这样,医生将面临失业的冲击,这绝不是天方夜谭,《自然》杂志已有报道,科学家研发的一个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与21名资深的皮肤科医生一同诊断皮肤病,结果人类败下阵来。据估计到2021年,全世界会有63亿手机,如果安装上机器人医生分析程序,就相当有63亿虚拟皮肤科医生,医院的医生就有大量失业的危险,必须及早应对。
“不过,不管是怎样的高科技,前提都离不开患者对你的信任和托付。”刘俊刚说(通讯员:李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