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象岛百家名企探营第57站走进华为
摘要: 深圳南山区曾经一座不知名的居民楼,已在如今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没了迹痕,华为曾在这里蹒跚起步;曾经深藏梦想的不惑壮年,如今已在商界的顶礼膜拜中步入古稀之年,任正非曾在这里亮剑。中国的企业在时代变换中成长,在光阴流逝中打磨中国力量的锋芒。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有用艰苦奋斗铺就的看得见的未来。

深圳南山区曾经一座不知名的居民楼,已在如今车水马龙的喧嚣中没了迹痕,华为曾在这里蹒跚起步;曾经深藏梦想的不惑壮年,如今已在商界的顶礼膜拜中步入古稀之年,任正非曾在这里亮剑。中国的企业在时代变换中成长,在光阴流逝中打磨中国力量的锋芒。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段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更有用艰苦奋斗铺就的看得见的未来。


《一代宗师》里用“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形容人生三境界,行学路上的企业家何尝不是经历着这样的自我造化。对于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排行全球第285位、产品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人口的华为,无异于成长中的民营企业眼中的“别有天地”。正如群象岛创始人路明所言,华为离我们很远,又很近,华为之所以强大不仅在于其技术,更在于它的文化。这样的一片“天地”,不见则不足以见自己、见众生。

2014年12月3日,群象岛百家名企探营团在夜雨过后的清晨走进了华为。如今的华为和1987年的小作坊两相比较,才知道天壤之别不再是一个模糊的虚词。华为集团高级副总裁苏伟说,不知道20年后华为还在不在,但20年前我知道华为有今天。在这里,熟知华为历史的人会有跨越时空的震撼。

在华为位于深圳的坂田基地,群象岛一行见到了华为占地近两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办公区域的庐山真面目。这座兴建于1997年的基地,让所有来访者得以重新认识华为。

如果人们以对通信科技公司的认识来理解华为基地的模样,也许是密集的楼群,单调的厂房,戒备森严的研发场所……而实际上,这样简单枯乏的刻板印象,直接辜负了华为坂田基地“比大学还大学”的旖旎风光,也无视了曾是工程兵出身的任正非对建筑艺术的品位。

上午9许时,在华为集团公共关系部范强先生的陪同下,群象岛一行的大巴车驶入华为总部大门,风格各异的办公楼迎面而来,既有中式的古朴又有西式的典雅,郁郁葱葱的园林布局极尽南方气候的得天独厚,宛如一所大学校园。这片承载着5万名员工的场所,还拥有不亚于社区的完备公共设施,门诊部、商业街、公共停车场……应有尽有,特别是地下停车场从建区之初就纳入规划之中,其前瞻性超乎中国很多城市的公共设施设计。

大巴车驶过华为B区的人工湖,黑天鹅肆意徜徉在薄雾晨曦间的场景,再次令观者深信,华为基地60%的绿化不是格式化的园林设计,十多年前的规划与今日的绿意盎然是一种匠心使然。这样的态度也在华为C区的数据中心得以体现,这座由地中海火山岩建的深入地下的大型建筑,不仅能抗过九烈度的地震,还可防辐射,防卫星电子、雷达等手段的侦察,将客户存储安全做到极致。数据中心还有像卫星发射中心那种超大屏幕,这座全亚洲最大的动态监视液晶屏,被华为作为作战室,用来监控整个华为全球关键业务服务,保证信息安全。

在研发中心所在的F区,群象岛一行实地参观了华为军团的工作状态,办公室的墙上随处可见优秀员工的荣誉榜和生活趣图。员工的办公桌案都缠绕绿藤红花,一些部门还别出心裁地自行设计自己的办公区域,配以“神马园”、“淡定居”、“浮云阁”、“给力村”,等等。整个办公区域,充斥着所有员工是主角的色彩,还有他们的“床垫文化”,不见等级色彩的领导画像,也不见空而泛的口号。这对于一支队伍自觉能动性的发挥是毋庸置疑的。更有随处可见的运动角和休息区,布局在高档宽敞的廊宇和厅角,俨然一副国际范儿。

来到华为自然不能错过华为大学,群象岛走进这片超过9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见到不同肤色、不同国别的人才在期间穿梭往来。大家还为入口处四个小木人所吸引,小木人后面,就是用多国语言写的“欢迎”的透明玻璃。范强介绍,这里能同时容纳两千多名客户和员工进行培训,华为大学不仅是华为人才的培训基地,也是企业变革的动力所在,是华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去往培训中心的路边石碑上,“小胜靠智 大胜在德”的题字异常醒目,倒像是这所大学追求的契合。

而取名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华为大学百草园生活区,则更像是“世外桃源”,不仅园内奇花异草远超百种,更拥有三星级酒店、西餐厅、咖啡厅、影院、祈祷室、超市、健身房、游泳池、美容中心等配套服务场所,其满足不同国度、不同宗教信仰的国际化程度超出人们的预期。

随后,群象岛一行来到华为产品展示中心,这是一个可以预见未来的地方。华为的科技力量在过去改变了我们的沟通和生活,在未来的改变也将从这里出去,群象岛探营嘉宾步入华为企业ITC解决方案展厅,先睹为快。从专利墙看研发实力,从合作伙伴看自身价值,华为可谓硕果累累。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大家观摩了移动办公、VTM远程银行、eSpace联络中心、视频电话、通信应急救援,以及全球首个eLTE宽带集群解决方案和其他世界领先的设备和技术,还分别就华为集装箱数据中心、交换机、平安城市等解决方案与华为的技术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尽管各处参观均有大巴车代步,大家仍觉华为基地浩大无边际。中午群象岛一行特意前往华为员工食堂品味自助餐,数万人用餐而整洁有序的场景再次给人以深深震撼。膳食供应商之间引入的PK机制、末位淘汰,也让人在细节中感受到了华为个性,它的成功绝非偶然。

从1987年2万元创业,到2012年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2202亿元,华为从6名员工发展到15万名员工(其中外籍员工3万多名),成为与爱立信并驾齐驱的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2013年,华为在全球部署的LTE商用网络和EPC商用网络,排行世界第一。目前,华为智能手机大规模突破欧洲、美国、日本等高端市场防线,全球热销。

不到30年的时间,任正非带领华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攻城掠地,所向披靡。其背后的秘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块头的雄浑所不能阐释的。华为的神秘在于,作为中国草根企业,却能拉升整个国家的水平和形象,在国际舞台上横扫千军。华为怎么做创新?任正非怎么让员工响应他的“艰苦卓绝”拼命工作?华为的15万员工如何科学有序管理?

华为集团高级副总裁、华为元老之一的苏伟先生在下午论坛上,为探营团嘉宾分享了华为的创业史。演讲开篇,他就强调中国要崛起,企业必须强大起来。华为基地的道路用两弹一星的先驱命名,就是在牢记华为作为企业对国家的使命。

任正非曾说,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苏伟在以《华为为什么能成长》为题的演讲中,延续了华为的谦虚,也回忆了任正非的思想源起。他说,散财、谦虚、诚信、专注、学习、文化是华为能够成长的关键词,多年来,任正非一直坚持两天看一本书,通过读书和思考,任正非悟出治企和竞争策略。

如任正非对黄埔军校和延安抗大这两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大学的研究,强调设立华为大学和传承华为文化的重要性。任正非还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六字治水真经“深淘滩,低作堰”运用到管理。“深淘滩”,就是不断地挖掘内部潜力,为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低作堰”,就是节制自己的贪欲,多一些让利给客户,以及善待上游供应商。一句话而言,就是财散人聚。任正非还预言,将来的竞争就是一条产业链与一条产业链的竞争。
而与此一脉相承的,是塑造华为员工主人翁意识的薪酬体系。华为员工欣欣然的工作状态也引发嘉宾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苏伟说,付出和回报在华为是成正比的,“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不让焦裕禄累出肝病”是华为在高速运转过程中,任正非一直坚持走“高薪”路线的缘由。

在由工资、奖励和股权构成的华为薪酬体系中,最具“独步天下”之势的是任正非在企业内部推行“工者有其股”的激励机制。这种股权分配在华为内部称为虚拟受限股,任正非的股份仅占1.42%。这种组建包含客户、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等在内的利益共同体,是华为处世哲学的核心所在。
苏伟还在《重走华为路》的分享中回忆了华为诞生地、幼年学步地、童年成长地、少年发展地、全面起飞地,讲到那些年的内忧外患,着实让人捏了一把汗。当然,也为任正非在1994年的华为“隆中对”而倍感欣慰鼓舞。那一年,任正非在一次内部讲话上说:“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

在对《华为基本法》、华为西化和任正非军事思想运用的讲解中,苏伟津津乐道于华为跨过的节点,往往在不被外界理解的情况,华为却节节高升,在看似简单粗暴的动作里,往往暗藏着最有效的绝招。7万人的研发队伍,每年销售额10%的研发费用,让海外对手胆寒;向美国军队学习铁三角、蜂群战术;引进美国Mercy咨询公司的COO轮值模型和IBM管理方式,解决管理难题……
在电子信息产业,要么领先,要么灭亡,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苏伟强调,艰苦奋斗是华为文化的魂,跟整个中华民族一样,我们落后太多,如果不艰苦奋斗,如何迎头赶上?紧随苏伟演讲之后,华为集团标杆研究专家赵建飞带来了《标杆企业领先之道——向华为学什么》的精彩分享。他表示,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根本在于“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并围绕这些根本点,详解了华为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建设和改革。与此同时,他还结合河南企业金鑫珠宝、长通物流、康力食品、永丰集团、百悦医药等进行逐一点评,指出他们在管理营销方面的利弊得失。

当晚,在晚宴之后主办方还举行了别开生面的悦享会,探营团嘉宾以先期分组情况进行分组“对抗”。大家在短短的3个小时内,以同学相称谓,畅谈探营感想和收获,结合彼此企业,提出借鉴改进之法。由于引入PK机制,胜者获得精美礼品,落后者则以“俯卧撑”作以象征性“惩罚”,寓学于乐,大家均表示收获满满。由于此番探营华为信息量巨大,探营嘉宾们也一再强调,回去后还将结合实地探访、课程和群象岛提供的图书资料,自行深入学习华为,做到学以致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