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雕传承人刘政:国内会这门手艺的人不超过三个

新浪河南
关注叶雕,顾名思义,就是在树叶上雕刻,它以秋季成熟的自然落叶或直接从树上摘下来的树叶为载体,借助叶子的形状、纹理、筋脉,充分利用叶材纵横交织的脉络、自然残缺来描摹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每片叶雕都向人们诉说着一个故事。叶雕起源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所写的左丘叶雕便是叶雕艺术中发展最为成熟的一派。

左丘叶雕第四代传人——叶雕大师刘政
哲学家莱布尼茨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曾经,有人为了求证而收集大量的树叶,试图去证明真理是错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现在,也有这样一个人,每天行走在瑟瑟秋风里,细细观察着郑州街头那些高大的法桐,每一片树叶在他的眼中都可爱至极。不过,他收集树叶可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做叶雕。
他就是左丘叶雕第四代传人刘政。
“左丘叶雕”第一代传人刘永城(1884-1954)出身于书香之家,在游历中了解到在叶子上雕刻图案这一民间技艺,后安家于河南太康,这个时期的叶雕,还是通过将叶子软化,防腐,干燥后,通过刻刀在叶子上雕刻而形成图案。因独特的民间技艺,刘永城在当地小有名气,这一技艺也被传承下去。刘永城饱读史书,喜研究史学,根据史学创始人左丘明这一人物,将这一技法取名为“左丘叶雕”。
儿时关于叶雕的记忆 成人后热血重燃
本文的主人公刘政,八六年生人,一个非典型不寻常“八零后”。祖籍周口,现居郑州,自幼受祖父熏陶,耳濡目染,对叶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代,他报考了建筑设计专业,系统学习了绘画、设计知识。大学毕业后,踌躇满志的他重拾叶雕,希望能借由自己的手,来使叶雕这一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重新焕发光彩。

刘政在叶雕工作室内,等待高温蒸煮后的叶片
初识刘政,是在他位于国基路金水区文化馆内的叶雕工作室内,深秋的下午阳光很好,洒满了这宽敞整洁的屋子。整间工作室的陈设简单、整齐,随处可见精巧古朴的小物件,四面的墙上挂满了他和另一名剪纸艺人的作品,一进屋子,墙上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鹿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一只鹿的剪影,孤零零的立于一片棕黄的叶子上,画面简洁,别具匠心。这是刘政比较满意的一幅作品,装裱考究悬挂于一侧墙面上。可能是因为初次见面,身材清瘦、略显疲惫的他有些拘束,不时地招呼我们落座、忙着泡茶。环视一件件精心制作的叶雕作品,不由得感叹这一片片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树叶,到了他的手里,便成了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当今国内做得出叶雕的人 不超三个
想必大多数人如我一样,在接触之前都未曾听说过叶雕这个略显生僻的名词。叶雕,顾名思义,就是在树叶上雕刻,它以树叶为载体,借助叶子的形状、纹理、筋脉,充分利用叶材纵横交织的脉络、自然残缺来描摹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图案,展示大自然巧夺天工与天人合一之境,传递人与自然融合共生的和谐之美。

刘政正在准备做叶雕最为关键的一步——分离叶肉与叶脉
叶雕起源于周代,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吕氏春秋·览部》卷十八和《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均有对“桐叶封弟”这一历史的记载。话说,周武王有两个儿子。长子名诵,次子名叔虞。周武王驾崩后,由长子诵继位。史称周成王。当时,周成王和弟弟叔虞都未成人。一次弟兄二人游戏。成王将桐叶剪成圭状(圭,古写作珪。古代帝王典礼时手执的一种上圆下方的长形玉制礼器。它象征高贵,用于区分爵位等级),并告诉弟弟:“以这个封你到唐地为侯。” 后来,真的将唐地封给了叔虞。这段故事记述了周公后裔仁义礼让的和睦家风,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用树叶进行雕刻的记录。
叶雕目前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古老民间艺术,它是老祖宗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是经过历代人民不断创新的艺术瑰宝。叶雕源于周代,兴盛于唐宋。到了清末时,已经濒临失传,从事的人极少。目前,国内从事叶雕制作的约有三十多人,而能像刘政一样真正做出惟妙惟肖的叶雕作品来的人,不超过三个。大部分人行至中途都放弃了,坚持至终点并取得一番成绩,则显得弥足珍贵。

普普通通的树叶,到了叶雕艺人的手中,将变成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叶雕全程纯手工制作 最难在何处?
做叶雕难,难在哪里?刘政说,一片完整的叶雕要在纯手工状态下历经选材、清洗、浸泡、晾晒、高温蒸煮、设计、制图、雕刻、吸水、烘干、喷蜡等三十多道工序,每道工序中又细分为很多步骤,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制作周期也相当地长,而三十多道工序中最难的,就是叶脉与叶肉的分离,“很多人就是‘倒’在了这一步上”,刘政介绍说。因为在雕刻时要保证图象的完整性,而更重要的是必须完全保留叶片纵横交织的网状筋脉,叶雕是完全采用自然叶片的自然形态来进行加工的,所以这一点尤为重要。
刘政的叶雕作品色泽自然,栩栩如生,叶黄而不脆。一片片树叶薄如蝉翼,柔韧如布,在阳光下呈棕黄、棕红或棕黑色,颇具天然古朴的美感。树叶不都是绿色或者略微带些黄色的吗?为什么叶雕作品会有这么多颜色呈现呢?面对我这个外行的疑问,气定神闲的刘政拿出了高温蒸煮树叶时所用的特制药水解释说,这是我们做叶雕特配的为树叶上色的药水,成分包含碳酸钙、氢氧化钠等。叶子的叶绿素分子结构经过药水处理后,形成了天然永久色素,其成品就变得耐收藏,便欣赏。在经过水洗、浸泡三至四天后,叶子会变得柔软而有韧性,再次清洗后就到了高温蒸煮的时刻,但在用药水蒸煮时会发出刺鼻气味,还具有一定的腐蚀性,不可直接与皮肤接触,所以在进行到这一步时,必须佩戴口罩和手套。而现场演示时我也确实嗅到了空气中的刺鼻味道,看来所言非虚。

细心剪裁将要用到的剪纸小样
高温蒸煮过后,刘政用镊子小心翼翼夹起锅中已经千锤百炼的树叶,放入一只盛着清水的瓷盘里,接下来,便是这至关重要的一步了。拿起陪伴多年的猪毛刷,将提前剪好的图样放至已被清水沁凉的叶面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分离叶肉与叶脉。这可是个精细活儿,不仅必须要将图案部分完美留出,而且要保证树叶的纤维脉络毫发无伤,对手上功夫要求非常的高。经历过“九九八十一难”,完成雕刻部分,用吸水纸将叶片剩余的水分吸走之后,便是烘干环节了。用高温熨烫的方式去掉树叶中最后一丝水分,如果不能完成这所有的工序,叶雕作品的保存时间将大受影响。而真正完美的叶雕作品,保存上百年都不是问题。
匠心独运心细如发 只为精品传世
做叶雕除了需要细心之外,信心和耐心更是必不可少的。做成一件作品,废掉的树叶数量难以想象。一旦整个过程中有一个环节出错,这件作品也就无回天之力了。所以一批叶子中出现一件孤品的现象也是经常见的。做手艺人,尤其是这么一样濒临失传的孤本艺术传承人,想必对此也是见惯了的吧。
“在现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您有想过将叶雕这门艺术像剪纸啊、烙画啊这样一些非遗项目一样产业化吗?”
面对我们的提问,刘政笑着摇了摇头,“叶雕不像别的艺术形式,它必须是完全纯手工制作的,出一点点差错都将前功尽弃,你说这样的一种手艺,怎么能很容易地就实现产业化呢?”或许是我看错了,这笑容背后隐隐潜藏了一丝无奈,但更多的,是作为古老艺术传承者的骄傲和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