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官宣春秋假!河南鼓励探索,家长喜忧参半咋破局?
大河报
关注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谭萍 牛洁 宁田甜
2025年10月,广东、浙江、湖北等多地中小学公布春秋假安排,其中佛山、宁波、利川等地秋假集中在11月,通过调休形成5天“小长假”,部分区域最长可连休9天。
学生“假期福利”让上班族眼热的同时,也让“春秋假”再次成为热点话题。春秋假能推广吗?家长与孩子的假期时间该如何平衡?
多地官宣设置春秋假,河南已经出台鼓励政策
春秋假是指在春季和秋季学期中,为中小学生增设有别于寒暑假的短假期。
其实,春秋假并非新生事物。对于不少80后、90后,尤其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而言,当年的“麦假”“农忙假”就是最质朴的春秋假雏形。
“小时候每到收麦的季节,学校会放几天麦假,我们都要回家帮忙抢收麦子,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那段时光很幸福。”来自驻马店的周女士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杭州市教育局就首推春秋假,即在教学时间和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在每年的春秋两季通过调整学期机动周等方式,专门设置一段假期,并坚持至今。
政策层面的持续发力,让春秋假的推广迎来新契机。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今年9月,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就探索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等作出安排,再次引发社会关切。《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气候条件、生产安排、职工带薪休假制度落实等因素,科学调整每学年的教学和放假时间,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
各地的实践探索随之展开:今年3月,湖北恩施利川市明确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放春假,放假时间为2025年4月7日至8日;今年8月,广东佛山市教育局发布通知,明确将在新学年于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开展春秋假试点,秋假3天、春假2天;截至目前,浙江11个地级市全部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绝大多数地市都安排在了11月的不同时间,与周末相连形成5天假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方案中提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诗与远方”撞上“现实难题”,家长态度不一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谈到春秋假,郑州市民何先生毫不犹豫地投下赞成票。
他认为,在气候宜人的春秋季设置假期,能让孩子走进自然、走进博物馆,在亲身体验中开阔视野,“这种‘行走的课堂’带来的成长,是书本无法替代的。”
支持者看到的是诗与远方,反对者考量的是眼下难题。与何先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家长对于“谁来带娃”的现实忧虑。
“我们两口子是双职工,单位不可能跟着放春秋假。”一位赵姓家长道出了普遍困境,“孩子单独在家不放心,送回老家又不现实,最终可能还是‘宅’在家里与电子产品为伴,要么就不得不花钱塞进校外托管班,‘素质教育’的初衷恐将大打折扣。”
除看护难题外,学业衔接是家长心中的另一重顾虑。“现在课程进度本来就紧,几天假期会不会导致孩子‘假期综合征’,回来难以收心?”家长杨女士担忧,碎片化的假期若安排不当,反而可能打乱学习节奏,甚至需要后续花费更多时间补课。
配套假期+研学+托管,“杭州模式”给出破局参考
家长们提出的困惑,应该如何破局?
对于双职工家庭面临的时间困境,郑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师王璐莹建议,政策层面,有关部门与企业应切实落实配套的职工休假制度;服务层面,学校可主导或推荐高质量的春秋假研学活动与托管服务。她特别强调:“学校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家长提供专业建议,确保假期安排科学合理,避免时间虚耗。”
破解这一问题,已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了解到,今年,作为先行者的杭州,对春秋假的配套保障进行升级,提出按需提供春秋假免费托管服务。
据《浙江教育报》报道,杭州各区各校迅速落实春假托管工作,打造出各具特色的“春假学堂”:杭州市蒋筑英学校的托管服务主打科技范儿,开设数字人、AR眼镜、虚拟实验等课程,并专门请来校外科技辅导员,教学生利用AI工具制作专属绘本;杭州市长寿桥小学与附近的各个社区展开联动,社区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体验活动;杭州市西湖区春假托管服务依托区青少年宫进行,根据区域覆盖范围,共提供4个点位,服务近300名学生,孩子们可以体验创意美术、体能游戏、音乐律动等多门特色课程,均由青少年宫专业的老师授课。
针对部分家长担忧的课程衔接问题,王璐莹指出,只要科学安排、合理设计,春秋假完全可以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她举例说:“当我们亲眼看到春天的柳絮飞扬,就能更直观地理解‘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这样的诗句。”她强调,将自然体验融入知识学习,能有效深化对课内内容的理解。
建议实施弹性春秋假,因地制宜优化假期安排
“我支持河南实施春秋假。”王璐莹表示,相较于严寒酷暑,春秋时节气候宜人,非常适合组织学生亲近自然、开展户外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孩子们在真实环境中陶冶情操,也能激发他们对自然万物的感知与探索兴趣。
王璐莹认为,河南在实施春秋假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们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能够充分满足孩子们在观察、体验和学习等方面的多元需求。”
王璐莹还提出了“弹性春秋假”的构想,即不同学段(中小学)、不同区域(城市和乡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时长和时段。
此外,也可以给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各学校在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基础上,结合教学进度和实际需求,灵活确定具体放假时间。“这样既能体现政策的人性化,也能确保假期安排与实际需求相匹配。”
这一构想在杭州已经实施,杭州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我们始终坚持不搞‘一刀切’”。据了解,杭州市将自主权给到区县和学校,由他们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春秋假期间,学校也可以合理设置运动会、劳动实践等集体活动。在今年6月发布的秋假通知中,杭州市教育局还建议各区可将秋假安排在11月与双休统筹,以期更好地实现错峰出行。
据了解,广州市也强调不搞“一刀切”,支持各区、各学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探索。
“其实,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发文,‘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一位不愿具名的行业人士说,十余年来,春秋假也屡屡被提及,持续引发公众关注,“但至今中小学春秋假没能广泛推行”。他表示,从各地试点的经验来看,中小学春秋假不是简单的“一放了之”,而是既要考虑学生的出行需求,同时还要兼顾家长的时间安排,并与带薪休假、学生托管等制度做好衔接,“不是一方发力即可,是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协同配合,才能把好事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