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他们"义结金兰"燃起了豫西抗日革命的星星之火

位于郑州巩义市小关镇口头村水泉沟的“嵩山抗日工作站”旧址,是巩义市在解放前建立的第一个抗日革命工作站。据《巩县志》记载,1944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挺进豫西的指示,7月,党中央派来了的中共地下党员孙克明和时任口头村(现郑州巩义市小关镇)保公所副队长张良贵取得了联系,经过磋商以口头村水泉沟关帝庙为联络点,同时组织了36名热血抗日的青年,在关帝庙前以义结金兰的方式郑重宣誓:“听从指挥、勇敢工作、保守秘密、抗日到底”,建立起了“嵩山抗日工作站”。工作站的建立掀起了豫西抗日革命的序幕,燃起了豫西抗日革命的星星之火。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沈翔 萌友 王羿 摄影报道

为迎接八路军来豫西,孙克明和张良贵又组织乡亲们进行抗粮、截粮、保粮斗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建立了豫西最早的红色政权——巩县抗日第一区民主政府及抗日武装,紧接着又建立了4个新区,为开辟建立豫西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皮、徐大军到达后,“嵩山抗日工作站”配合先遣支队在巩县琉璃庙沟,设计吸引敌人上钩,经过浴血奋战共击毙伪军一千余人,日军170多人,创造了不朽的英雄业绩。

当年工作站为了安全以关帝庙为依托作为联络点。

如今的“嵩山抗日工作站”旧址经过整修,已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工作站的建立掀起了豫西抗日革命的序幕,燃起了豫西抗日革命的星星之火。

院内种满了鲜花和树木,一块36英雄“义结金兰”纪念碑,记载了当年36位热血青年浴血抗日的感人事迹。

三孔依山就势挖掘的窑洞内展示着当年先辈抗日的实物,尤其是展柜里的几支木头手枪看后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当年,巩县县城被日军占据,强迫附近十里八乡的群众挨家挨户交军粮以供日伪军使用,嵩山抗日工作站成立以后决定把送给日军的粮给劫了。由于当时工作站枪支稀少,于是工作站会木匠的张良贵就和大家齐动手,使用桐木仿制,然后用锅底黑灰上色,柿子渍上亮,枪把系红布,佩戴起来很像是军人,这样的木头手枪制作了几十支。大家拿着木头手枪站在通往县城的要道、茶庵和路口,看到送粮群众就耐心给群众宣讲:“乡亲们,我们是八路军,不能给日本鬼子送粮啊,他们吃着我们的粮食,却在侵略着我们的乡亲……”,本来就被强迫不愿交粮的群众一看是八路军来了,就纷纷把粮食送给了八路军……这几十支木抢在当年同敌人展开的抗粮劫粮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年工作站使用的煤油灯。

嵩山抗日工作站是八路军在豫西设立的第一个抗日工作站,由此播下了豫西抗日斗争的革命火种,点燃了巩县乃至豫西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2009年,被郑州市政府公布为郑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