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会迁郑60年 一个更名见证了郑州个体经济的飞跃

东方今报
关注1982年11月,郑州市小商小贩联合会成立,当年12月15日便正式更名为郑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这虽然只是一个名称的变更,但它标志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反映了政府与社会对个体经济的理解与尊重。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李凌/文 记者 邱琦 沈翔/图
【神气“万元户”】
郑州第一代个体户的回忆
郑州市南阳路一个家属院里,今年81岁的张信公老人坐在那儿晒太阳。看见开办了一家公司的孙子穿着名牌、开着宝马车出去,他感慨道:“当年,我是郑州第一代个体户,那时才叫神气呢!”
老人说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从郑州拖拉机厂退休的张信公没事干,听到广播里说要改革开放,他就用300元做本钱,自己做了一辆三轮车,开始当上个体户。每天骑着三轮车,到附近的学校和小区修自行车、配钥匙、换锅底。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张信公生意最红火的时候,虽然配一把钥匙只挣几角钱,但配钥匙的人很多,修自行车的人也很多,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挣几十元甚至上百元。到了80年代后期,张信公在南阳路上租了一间房,生意更好了,很快就成了“万元户”。
“那时的万元户可了不起,米价1毛五,肉价不到1元,结婚送礼2元,压岁钱都是一两毛钱。”张信公笑着说,“儿子花了近3000元,买了一辆进口雅马哈摩托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来说媒的人排着队。”
【“倒爷”经历】
被人民日报一篇文章鼓起勇气
几乎同一时间,刘云龙和朋友开始了“倒爷”生活。刘云龙今年74岁,自小就在郑州生活,当时由于家里穷,生活紧张,所以只要闲下来,就琢磨怎么挣钱。
“当时,所有需要长途运输的货物,如水果、日用品,都需要由供销社统购统销,个人偷偷带一点贩卖,就叫投机倒把,轻则没收、罚款,重则要判刑。”时任郑州市工商局局长、现任郑州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会会长的贾常先介绍。
为刘云龙鼓起勇气的是《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长途贩运是不是投机倒把?刘云龙认为,既然《人民日报》都展开了讨论,那就意味着对“投机倒把”的规定要发生变化。“我打听了一下,四川万县的橘子每斤不到一毛钱,到郑州可以卖5毛钱,利润很大。”刘云龙拿着500块钱坐火车去了万县,结果批发橘子的人却说,只对供销社,只有等统购统销任务完成后,才对个体开放。头脑灵活的刘云龙就撒了一个谎,他说自己是在政府工作,出差到万县,想买些橘子回去作为福利分发给同事们。就这样,刘云龙买回了3000多斤橘子,到郑州下火车不到15分钟就被抢购一空,赚到500块钱。
在四川贩橘子的时候,刘云龙看到,来自南方一些省份的长途贩运个体户已经有了当地工商局给开的“行商证”,这个证在办理采购、运输等时很管用。
“当时,郑州市工商局从没听说过什么‘行商证’,更没有办过。”贾常先回忆,刘云龙到工商局后,工作人员说没法办,“他就直接找到了我,个体户做生意,工商部门要支持,我就拍板,先开个‘经商证明’吧,就是拿一张纸写上字,盖上工商局的公章,这样就管用。”
【扩建市场】
“借梯子上楼”的经验全国推广
同样是这个年代,多数农民生产出了一家人吃不完的农产品,希望能拿出去交换成其他生活必需品,还有一批能工巧匠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也希望进城经商。
贾常先介绍,市工商局请示市委、市政府同意,占用马路为农民提供了商品交换的场地,首批开放的有友爱路、敦睦路等几十条街道,这就是“马路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城市。”贾常先表示,1985年,市政府决定对中原集贸市场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当时财政没有钱,我们就另辟蹊径,让商户、农民集资,市场建成后,再将租金返还给集资的人。”
短短两个月时间便募集数百万元,当年5月中原集贸市场破土动工,1986年1月15日开业,日上市摊位1000多个,顾客达5万余人次。
贾常先回忆,开业当天,时任国家工商局局长的任仲林亲手为市场开业剪彩,后来还把郑州建集贸市场“借梯子上楼”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次更名】
标志个体经济的地位发生变化
实际上,郑州的个体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个体经济小心翼翼。”做了多年郑州商业研究的郑州市作协副主席赵富海说,“第二个阶段是1952年,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改造基本完成。至此,郑州市的私有经济不复存在。”
第三个阶段应该是上世纪80年代初。贾常先介绍,1979年9月,中央宣布,鼓励和扶持个体经济适当发展,一切守法的个体劳动者应当受到社会的尊重,“个体劳动者的合法地位得到了正式承认”。这一年,郑州市个体经济开始萌芽,有288户个体户,从业人员531人。
1982年11月,郑州市小商小贩联合会成立,12月15日便正式更名为郑州市个体劳动者协会,“别小看是一个简单的更名,却标志着个体私营经济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反映了政府与社会对个体经济的理解与尊重”。
“到1990年,郑州市私营企业有1051户,个体工商户也发展到55523户”。此后,郑州市个体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