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神秘兵工厂建在伏牛山麓 没造一把枪的126厂

东方今报
关注“三线”建设末期,126厂建在了许昌县。后来因为国际形势变化,该厂还没生产就“军转民”,来自黑龙江省北安市的2000多名工人,在这里生活。因为种种原因,河南的531工程、鲁山地下军事指挥中心等军事工程也相继下马。
□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枪厂搬迁之路
这是10月中旬的一天,秋日的暖阳洒在许昌县蒋李集镇南的集市上。
这里是一个农业乡镇,这里到处是田地阡陌。在这里,你还会听到很多人说东北话。
这些东北人,为什么千里迢迢地来到这里生活呢?
1981年,杨双成从黑龙江省北安市来到了许昌县蒋李集镇。
杨双成祖籍黑龙江省绥化市,来许昌前,在626兵工厂(国营庆华工具厂)当行政干部。该厂是国家重要的轻武器生产基地。
626厂的前身,是张作霖在1921年所创建的“东三省兵工厂”,沈阳解放后更名为“323厂”,职工大多是沈阳人。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将323厂从沈阳迁到北安市区,命名为“北安冲锋枪厂”,它的第二厂名为“国营庆华工具厂”,代号“626”。
该厂主要生产50式冲锋枪、54式手枪、56式冲锋枪等轻武器。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战士使用的轻武器大部分出自这里。
1969年3月,中苏珍宝岛战役爆发后,国家出于安全考虑,将626厂的一部分生产线搬迁到广西桂林、甘肃天水、辽宁建昌等地。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关系持续紧张,国家决定将626厂整体搬迁到地处中原的许昌县。
◎曾经的“神秘”
对于许昌,杨双成只知道这里是三国枭雄曹操的建功立业之地。
搬迁令一下,杨双成和职工们争相报名。他们乘坐的火车,在哈尔滨和北京倒了两次车。出了许昌火车站后,他们又急忙赶到20公里外的新厂址(原河南农学院所在地),参加新厂建设。
那时,成立有许昌626厂工程指挥部,负责新厂的建设,对外称作“河南庆华机器厂”,番号是“126”。
从此之后,杨双成的命运和126厂紧紧绑在了一起。
126厂有一个武器科研所,里面有各式各样的轻武器。按照计划,126厂主要生产五四式手枪和五六式冲锋枪。
后来,中苏关系开始缓和,国家要求兵工厂不再整体搬迁。626厂迁入许昌的仅有2000多名职工,加上随行家属,一共6000多人。
在周围的群众看来,126厂神秘又威严。厂房四周高大的围墙上架有电网,工厂门口有持枪站岗的卫兵。附近在此干杂活的群众要想进入厂区,也要履行严格的手续才行。
东方今报记者看到,尽管126厂的部分厂房已经废弃,但时至今日仍能看到围墙上锈迹斑斑的铁丝网。
◎“126屯儿”
在集市上穿行,你会看到,公路两旁坐落着破旧的厂房和成排的老式住宅楼,周围是广袤的田地和一个叫下寨新村的行政村。
而在30多年前,126厂俨然一个功能完备的小城。
这里不仅有行政区、生产区、生活区、娱乐区,还有包括幼儿园、小学、初中、中专和电大在内的教学区。
小城里住着几千名职工和家属,他们住着农村人羡慕的楼房,出行有自行车,吃穿讲究。
让杨双成想不到的是,他们把126厂的生产线和检验枪支的靶场顺利建成后,国家却一直没有下达造枪任务。
原来,此时中苏关系和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和平时期,国家不需要那么多轻武器了,126厂开始“军转民”。
126厂原来生产枪支的流水线,改为生产摩托车、内燃机、开关、发令器等民用产品。而到了2005年,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的126厂宣布破产,被划归许昌市管辖。
如今,厂子周围的群众,已经住上了崭新的楼房,而这个厂子的那些职工,住的楼房却一天比一天破旧。
126厂破产后,大量职工下岗,部分职工返回东北。目前,居住在庆华社区的那些老126厂职工,加上家属有2000多人。
他们依然保留着家乡的生活习惯,吃的是东北菜,说的是东北话,他们称庆华社区为“126屯儿”。
去年,81岁的杨双成回到了阔别30多年的黑龙江省北安市。重回故地,已是面目全非。
2005年6月,626厂宣布破产重组,现已收归地方,主要生产运动用枪、警用枪支、机电设备等,而已建成的北安市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仍浓缩着626厂的辉煌历史。
◎夭折的工程
在河南,一些“三线”时期建设的军事工程的命运,大多和许昌126厂近似。
国家上马531工程时,考虑到济源不但地处深山,且毗邻洛阳,而洛阳的拖拉机厂在战时有生产坦克的能力,这里极易形成军事基地。
参与济源531工程建设的技术人员,来自北京、上海、重庆、辽宁沈阳、内蒙古包头、山西定襄等地。当时重庆建有不少生产常规武器和重武器的兵工厂,包头市的兵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火炮,而山西定襄是中国有名的锻造之乡。
当初,国家计划把包头整个炮厂都迁到济源,把531工程建成我国最大的火炮厂,使济源成为我国重要的军事、重工业要塞。于是,济源一个个不起眼的小山沟,变成了火热的工地。
与此同时,在鲁山县西南层峦叠嶂的伏牛山中,也开始了极为神秘的施工。
鲁山县四棵树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地下军事指挥中心,该指挥中心规模宏大,主要由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组成,占地十余万平方米。地面建筑主要由16栋167间坚固的房子构成。地下建筑主要由指挥洞、作战洞、通讯洞三部分组成,还有暗道、暗堡、暗哨数处。
指挥洞长300米,高6米,宽5米,可容纳大卡车出入。洞口置有八道防化门,坚如磐石,牢不可破;作战洞长350米,高3米,宽2.5米,有房间110多个;在通讯洞内,可遥控指挥全国战局。
后来,因为林彪叛逃再加上中苏关系缓和,在建的531工程便搁置了下来。而历经三年半、花费数亿元建造的鲁山地下军事指挥中心,也没能派上用场。
现在,鲁山地下军事指挥中心已交给地方,改名“秘洞景区”,对外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