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综合

汝阳县:探索特色脱贫模式打造生态宜居山城

原标题:汝阳县:探索特色脱贫模式打造生态宜居山城

□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夏秀琴  萌友  吴会菊/文 记者 李书宝 萌友 李景堂/图

核心提示:

干净整洁的河道,清澈见底的溪流,平坦的水泥路。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着耕作,孩子们在休闲文化广场上嬉戏玩耍……走进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发现到处涌动着和美的生活气息。

红里村变化是汝阳县乡村振兴助脱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抓住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机遇,探索出了带领贫困群众走上乡村振兴和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呈现出“产业旺、乡村兴、党建强”的良好态势。

(城区内形成人鸟和谐相处景观)

因地制宜 探索乡村振兴引领特色脱贫模式

●产业提质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眼下正值红薯收获的时期,汝阳县刘店镇红里村的田野里,村民们正在忙着收获脱毒红薯,放眼望去一片丰收场景。

“我去年种了1亩多脱毒红薯,收获了5000多斤,1.5元一斤,一次就卖了7000多元。”刘店镇红里村村民李军成说起当初卖红薯兴奋不已。相比以前看天种庄稼,家里穷得叮当响,而今收入有了大幅提升,李军成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曹高洋是河南科技大学派驻红里村的驻村书记,依托该校科研力量,2018年,他为红里村引进河南科技大学科研成果——脱毒红薯,当年,试种的40亩红薯获得成功,亩产由原来的3000斤左右提升至5000斤左右,红薯销售价格也由原来每斤0.5元上涨到1.5元。

汝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小县,其独特的生态涵养、人文地理优势,孕育了丰富的特色农产品资源。

近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汝阳县委、县政府依据产业优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引导鼓励农民开展红薯特色农业种植。2019年,已完成红薯种植面积10万亩,预计红薯总产量将突破2.6亿公斤,产值达2.3亿元。

(种植特色红薯,贫困户实现增收)

汝阳红薯这一特色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如今,“汝阳红薯”已成为国内红薯产业唯一的国家级示范样板,加上汝阳花生、汝阳香菇、汝阳杜仲、汝阳甪里艾,汝阳县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总数目前位居全省第一。

汝阳县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出路,大力实施食用菌、光伏、服装加工、来料加工、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等六大脱贫主导产业,积极建设扶贫基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到户产业项目,实现贫困户产业项目全覆盖,群众增收有门路。

●创建“扶贫车间”   带动群众就业

走进位于汝阳县小店镇小寺村的道创实业有限公司集装袋加工车间,“哒哒哒”的声音不绝于耳,30多名缝纫女工正坐在机器前动作娴熟地操作着缝纫机,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集装袋就被生产出来了。整个车间的工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忙碌着……

(扶贫车间内,一派红红火火景象)

“我们老板就是小寺村人,在这设立‘扶贫车间’,更多的是考虑到在产业发展的同时能带动附近村民就业。”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俺家就在这附近,在扶贫车间上班,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顾家绰绰有余。”贫困户段乐娜说。

目前,小店镇共有两个车间,用工70余人。道创实业有限公司还与另外5个村签订了合作协议,待正式投产后,将带动更多贫困群众就业。

汝阳县积极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建设工作,不断为群众创造在家门口就业机会。

小店镇高庄村的高胜利,多年来在南方服装企业打工,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返乡后在本村创建了服装加工业“扶贫车间”,吸纳了附近30多名贫困户打工就业。

(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脚步,汝阳大地上一个个充满希望的“扶贫车间”就像动能强劲的脱贫引擎,推动贫困群众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旅游扶贫  群众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茂盛的树木苍翠挺拔,碧绿的湖水清澈见底,在青山绿水的掩映下,青砖灰瓦的精致小楼次第排开,走进汝阳县付店镇牌路村,发现一个个农家小院漂亮而温馨。

“吹着山间清凉的微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漫步在小镇的街道上,品尝着特色小吃,这里真是个好地方。”近日,来自郑州的王先生带着一家人到牌路村休闲旅游,对这里大加称赞。

牌路村依托西泰山景区和山区气候条件,大力发展家庭宾馆,住宿价格公道实惠,吸引一拨又一拨的旅游、摄影爱好者接踵而至。

如今,全村人均收入位列全县前茅;从昔日的穷山村通过整体搬迁摇身变成了“风情小镇”;曾经外出打工的村民也陆续回到家乡开办农家宾馆,村民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傍晚将至,做菜的香味从四面八方飘来,家家户户正在忙碌着为游客准备晚餐。“今天客人把家里房间又住满了”,122号农家小院主人李西敏又是洗菜,又是招呼客人,忙个不停。

以前住在深山区,人均不到半亩地,种地是靠天吃饭。如今西泰山景区在县委县政府持续打造下,让农户参与旅游经营。目前,到西泰山景区观景、度假、休闲的游客络绎不绝。

“家里8个房间,几乎天天都能住满。”李西敏满脸笑容地说,多亏了党的好政策,她家真的靠山致富了。

(贫困山区的百姓居住生活条件如今已大大改观)

●易地扶贫搬迁  村民“搬”出新生活

“住洋楼,坐电梯,这日子想都不敢想!”走进汝阳县柏树乡华沟村,一排排井然有序的易地扶贫搬迁新房映入眼眸。

沐浴在秋日的阳光下,群众正围坐在一起唠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以前老家在吴家村,交通十分闭塞,到了雨天,村口道路更是泥泞不堪、积水严重。”说起以前的日子,搬迁户吴正国深有感触。

如今水泥路通到他老家的半山坡,还住上了高楼房。“再也不用背着孙女走山路上学了。”

搬迁也改变了汝阳县付店镇西坪村的历史面貌。

往日西坪村大部分村民分散在景区内的山沟里,想要走出这山沟沟进趟城,很不容易。为斩穷根,西坪村以龙隐景区为依托,于2015年9月份开工建设龙隐小镇,2016年底至今已有130余户搬进新房。

七里村位于汝阳县西南偏远的深山区,距靳村乡政府所在地11公里,与十八盘乡斜纹村相邻。

2010年以来,七里村为改善村民居住分散、出行不便、群众就医、孩子上学难等现状,开始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共计搬迁128户637人。

2017年,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七里村利用党建加脱贫加扶贫产业,进行环境整治、贫困户户容户貌提升,为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巩固脱贫成效 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9年,汝阳县计划完成17个贫困村、9000名贫困人口脱贫退出。

为保证年度目标的实现,该县以“问题清零”为载体,以实现“高质量脱贫”为目标,强化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政策落实,巩固脱贫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该县通过科学制订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招商,引进优质企业;出台《汝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创业贷款实施方案》,为群众发展生产、创业增收提供资金保障等多措并举。

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汝阳县坚持每周召开调度会和现场推进会,倒排工期,科学施工调度,加强督查,全力推进项目建设。

为加快扶贫基地投产步伐,着力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村级集体合作社全覆盖,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出台《2019年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排查实施方案的通知》,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人口实现政策性兜底保障。对搬迁群众的后续帮扶,在产业扶持和转移就业上下足功夫,增强造血功能。

浓墨重彩绘新景,绿水青山带笑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将给汝阳县的农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画卷正在生机勃勃的汝阳大地徐徐展开,也必将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生态立县 打造宜居特色山城

白墙黛瓦绿树,小桥流水人家。 处处皆风景,徐徐入画来。这是画亦是诗,也是汝阳乡村的真实风景。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为汝阳县广阔的田野铺上了浓浓绿意。而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立足生态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

近年来,汝阳县通过“三山两水”水生态综合治理,一个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的山水生态城市已初步形成。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和美好生活“三美”融合,让更多人看到了汝阳生态振兴和绿色发展的未来。

(推进生态建设,让蓝天白云重回汝阳)

▶▶扮靓“三山两河”美景  打造绿色汝阳

河水清清,绿树成荫,清晨沿着汝阳县北汝河、马兰河生态步道一路走来,空气清新,鸟语花香。

“每天早上都来这里遛弯,天气好了还可以钓鱼,生活越来越舒心。”附近村民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赞美声不绝于耳。

马兰河是北汝河的一级支流,在村民印象里,过去的马兰河是一片乱石滩,污水乱流,空气质量差。

近年来,汝阳县立足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紧盯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实施“三山两河”综合提升。

“三山两河”综合提升既加快瑞云山、凤凰山、云梦山等城郊森林公园建设,又对北汝河、马兰河进行综合治理。

汝阳县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按照“水与山、石、田、林、路、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治理总体思路,规划先行,顶层设计,从2015年起与前坪水库建设同步,分年度、分批、分期实施谋划建设北汝河综合治理项目,同时对马兰河城区段也进行治理。

通过治理,北汝河及马兰河这两大河流水质清澈、环境优美。

北汝河及马兰河县城段防洪标准也提高为50年一遇,形成人水和谐、人文和谐、生态和谐、碧波荡漾、繁花似锦、绿树成荫的林带状公园,往日的荒滩成为人们休闲、游玩的乐园。

“三山两水”水生态综合治理,让汝阳县城段基本实现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景观、水经济“五位一体”,形成了贯穿城市的连续水面,拉大了城市框架,提高了城市品位。

(通过开展生态环境治理,美景随时可见)

▶▶推进国土绿化提质提速 构筑南部生态屏障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是乡村振兴的底色。

下石庙村距离汝阳县城偏远,2014年前,该自然村原有住户45户167人,因“荒山秃岭困难地,飞鸟掠过无栖树”而造成人口大量外流。近年来,汝阳县按照“生态立县”战略,对该区域按照生态、景观、经济三效统筹理念科学规划,规范施工,先后完成造林1.5万亩。

目前,该村荒山皆绿,绿树成荫,经济林硕果累累,外迁住户大部分回迁,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下石庙村仅仅是汝阳县荒山造林的一个缩影。汝阳县立足洛阳南部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大力实施全境绿化。

依托汝阳山水地域特色,围绕生态宜居目标,该县按照“1367”工作思路,今年规划国土绿化任务12.8万亩,总投资3.91亿元。

“山上森林化、山下林网化、环城沿河顺路景观化、乡村田园化”,汝阳努力打造洛阳“后花园”和“最佳宜居地”。

按照“一年见成效、两年上台阶、三年全覆盖”的要求,汝阳县确定到2020年完成绿化28.5万亩的目标。

去年,紧盯生态、经济、景观效益三个统筹,全境绿化共规划造林6.6万亩,总投资2.1亿元,其中县财政直接投资8600万元。重点持续实施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城郊森林公园群提升、荒山困难地造林、山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经济林基地建设、镇村及工矿企业绿化六大工程,全力打造南部生态屏障。

(一群白鹭在汝阳汝河段休憩嬉戏)

▶▶项目建设引领  带动打造宜居宜业城市

做强新材料主导产业,培育新能源、电子商务两大新兴产业,发展杜康文化、生态旅游、高效农业三大特色产业,是汝阳县精心打造的“123”现代产业体系。

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123”现代产业体系,把项目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攻方向,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今年以来,全县实施重点项目76个,完成投资68.7亿元。

8月31日,秋日照耀下,汝阳县产业集聚区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景象。

继5月份成功举办全国建材行业工作座谈会及全国绿色建材产业发展论坛后,汝阳发展绿色建材、争创国家级绿色建材产业示范基地步入“快车道”。鸿路钢构一期项目建设完成90%,6条生产线试生产;优克玻璃新增8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北玻硅巢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截至目前,全县绿色建材企业24家,绿色建材年产值超80亿元。全县新兴产业加快发展。130兆瓦光伏电站、44.9兆瓦光伏扶贫电站运营良好;协合风电、中能建风电、生物质发电项目有序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进展顺利,建成乡(镇)电商服务站点110个,成功举办“豫货通天下·山水汝阳行”农特产品电商推广活动。

位于汝阳县境内的前坪水库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如今前坪水库大坝填筑至423.1米高程,并于7月1日顺利封顶,移民安置点建设有序推进,为水库蓄水打下坚实基础。工程全部建成后,可使北汝河防洪标准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

旅游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县以锻造洛阳南部精品游为目标,强力实施旅游开发,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截至目前,全县开发建设各类旅游景区(点)15处,全县旅游单体数量达1222个,位居河南省第五、洛阳市之首,被广大游客赞誉为“醉美汝阳”。

强化项目规划引领,汝阳县统筹协调推进,不断提升城市整体品质和形象,着力打造现代化宜居宜业城市。

▶▶人居环境逐步改善  群众幸福感节节攀升

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也要补齐短板。

笔直宽阔的街道,一排排整齐的民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

近日,记者走进汝阳县三屯镇东局村,发现这里有效改变了过去脏、乱、差的现象,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三屯镇东局村的变化,是汝阳县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惠民生方能顺民心,顺民心方能聚民力。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该县严格按照“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标准和各项指标体系进行重点推进,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为抓手,全力打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一仗。

该县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开展“垃圾清零”活动,全县投入3000万元垃圾治理专项资金,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按照不低于2‰的标准配套保洁人员1327名。

各乡镇严格按照“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无垃圾堆放、无杂草挡道、无污水横流,生产生活用品规范有序,道路两侧视线范围内干净整洁)整治标准,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行动,使农村面貌得到整体提升,真正实现生态振兴。

如今,汝阳县的农村、社区,环境整洁、道路宽敞。

道路更顺畅了,文化氛围更浓了,在创建美丽乡村的道路上,汝阳县正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山水环绕、环境整洁、文明富裕的目标奋力前进。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