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民生

洛阳牡丹产业的春天来了 将培育超十家上市公司

▶时值隆冬,牡丹敛去芳华,静待春暖花开。目前,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发布,洛阳牡丹产业也将迎来春天。这是洛阳首次以专项规划的形式绘就牡丹产业发展蓝图,将注重牡丹产业的市场培育、科技研发、品牌打造、链条延伸、政策支持,引领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的新潮流。

□东方今报·猛犸新闻记者 程慧娟

  数说规划目标

[5个转变]

《规划》按照“倒逼旅游业向全域旅游转变、倒逼牡丹产业向综合配套延伸转变、倒逼游园景点经营模式转变”要求,推动洛阳市牡丹产业从单一观赏向综合性牡丹产业转变、从牡丹种植向牡丹全链条延伸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精细高效化转变、从分散经营向龙头企业带动转变、从单一政府主导向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转变。

[50万亩]到2020年,洛阳市牡丹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

[300亿]到2020年,洛阳市牡丹产业总产值达到300亿元,出口创汇3亿元。

[10个]到2025年,规划建设10个以牡丹为主体的牡丹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10个以上牡丹上市公司(含新三板)。

[20家、40家]到2020年,牡丹龙头企业达到20家;到2025年,牡丹龙头企业达到40家。

  “一带两区”布局

洛阳是牡丹的原产地、发祥地和重要的传播地,截至2016年底,洛阳新发展牡丹种植面积累计达21万亩,牡丹企业272家,从业人员3.3万人,牡丹产业总产值240亿元,洛阳牡丹全产业链雏形已初步形成。

洛阳牡丹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黄治民介绍,《规划》将洛阳市牡丹产业分为观赏产业、深加工产业、药用产业、牡丹衍生品产业这四类,其中,药用产业首次被列入牡丹产业分类。未来,洛阳市牡丹产业将打造“一带两区”发展构架布局。

“一带”即观赏类牡丹产业带,将以洛阳涧西、西工、老城、瀍河、洛龙、伊滨经开区所属的城郊区域,以及孟津南部、偃师西部已有的观赏类牡丹产业和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为基础,在牡丹观赏园、城市游园、景观园林、城市主干道两侧、城市主要出入口建设该产业带。

“两区”即牡丹产品科技附加值提升区、生产性牡丹集中种植区。前者以洛阳高新、洛龙、偃师西部、孟津南部、宜阳东部现有科技园区和老城、伊滨经开区等规划牡丹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建设牡丹产业研发及深加工生产区,以拳头产品带动其他产品发展;后者结合退耕还林政策,扩大浅山丘陵区域种植面积,促进牡丹产业与林果产业共同发展,建设油用牡丹、茶用牡丹、香用牡丹、药用牡丹等集中种植区。

  “四大体系”支撑

《规划》指出,未来8年,洛阳市将建设市场流通、产业生产、产业研发、产业保障四大体系,助推牡丹产业快速发展。

市场流通体系

目标:到2025年,力争创建以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鲜花饼等牡丹深加工产品为主的品牌10个以上,袖珍盆景牡丹、牡丹真花艺术品、牡丹瓷等牡丹衍生品种类10个以上,观赏牡丹名品20个以上,牡丹地标产品5个以上,建成全国最大的全产业链牡丹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产业生产体系

◎打造牡丹种植标准化生产基地

目标:到2020年、2025年,牡丹观赏种苗保有量分别达2000万株、3000万株;年销售盆花分别达30万至60万盆、50万至100万盆;牡丹鲜切花年供应能力分别达2000万枝、5000万枝;分别建设高产稳产油用牡丹(含药用类)生产示范基地和产业化集群5个、10个。

◎提升观赏类牡丹品质和内涵

目标:以国家牡丹园为重点,高标准打造一批四季牡丹观赏园区;以隋唐遗址公园为重点,恢复打造1个至2个《洛阳名园记》中的园林景观等。到2020年、2025年,分别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产业示范于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农业观光园和牡丹特色小镇5个、10个。

◎构建牡丹深加工产业体系

目标:到2025年,创建5个以上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牡丹地标产品、10个以上牡丹产品知名品牌;到2025年,打造牡丹产业上市公司(含新三板)10家以上。

  产业研发体系

目标:到2020年、2025年,分别培育高端牡丹品种50个至80个、100个至300个,分别有50个、100个高端观赏牡丹品种具备规模化供应能力。

  产业保障体系

目标: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牡丹产业投入机制,带动地方投资和各类社会投资参与牡丹产业发展。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