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民生

重磅!洛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

综合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大河财立方

原标题:《重磅!洛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公布》

[大河财立方消息]近日,洛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

划重点↓↓↓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锚定万亿级经济总量目标,全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1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1万元左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对周边地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建成区域经济中心。

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实现“双倍增”,集聚一批实用型创新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新增一批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建成规模超万亿的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全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市域试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全面深化,民营经济发展取得实质性突破,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基层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全国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区域科技、教育、文化、医疗中心基本形成,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成效明显,人性化便利化服务带给人们更舒心的体验感,平台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生活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

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拓展,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治理水平全面提升,乡村运营取得阶段成果,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利用,引进培育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吸引力的文旅融合项目,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旅融合打响品牌,文化创意成为支柱产业,初步建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

关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打造国家创新高地:

高标准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洛阳片区。高水平建设一批科技孵化载体、研发中试基地、科技产业社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就地就近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集群。

持续深化自创区核心区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快自创区、自贸区、高新区“三区”在空间、体制、功能、政策上的集成融合,在引进培育高层次人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培育科技型企业、发展科技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更具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把自创区建成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聚焦智能装备、先进功能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持续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平台。

支持跨区域配置创新要素,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机制。

引进培育高水平创新平台载体。加快伊滨科技产业新城建设,打造科技创新示范区和科技产业发展高地。

抢抓国家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机遇,争取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和省级创新平台。

推动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成国际一流农机装备创新平台,支持在高性能轴承、光电连接器、生物安全、智能矿山装备、石油化工、海洋工程材料等领域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开展多学科综合交叉前沿研究,加快原始创新。推动现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加强与西安交大、大连理工、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等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新建一批高端新型研发机构。

建设中欧科创园、中信科创园等科创园区,加快形成一批科创资源集聚、创新引领作用显著的标志性区块。

强化科教融合,发挥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创新优势,打造环高校知识经济圈。

到2025年,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突破100个,各类平台载体达到4000个,建成科创园区15家以上。

培育打造一批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雏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尽快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突破,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蓬勃发展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实施“春笋计划”,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转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机制,推动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突破5000家。

推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建立种子期、初创期企业投资容错和政府让利机制,高效运营“科技贷”“科创引导资金”等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完善银行跟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补偿资金池,推进科技支行、创业投资等机构建设,完善技术交易和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积极承办“创客中国”等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赛事活动,争取科技部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承办权,促进国内外优质双创资源集聚汇聚,塑造“双创河洛”品牌。

优化提升洛阳科技大市场、周山知识产权运营中心服务功能,打造洛阳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知识产权强市。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成立技术经理人联盟,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设研发中试基地,打通成果转化对接通道,提高科研成果就地转化率。到2025年,建成研发中试基地20个、国家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1个。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加快建立公开透明的中介服务市场。

支持设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扩大中长期授信比例。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分类推进放权授权,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建设实时在线的智能化国资监管平台,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防范债务风险。

增加面向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发挥金融服务平台共享作用,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增信和直接融资支持政策,支持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长期性、低成本资金。

深化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恶意逃废债专项行动,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和企业家合法权益。

关于完善现代产业体系 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推行产业链“链长制”,发展农机装备、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链,依托一拖集团、中信重工、洛阳钼业等,打造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产业链“链主”企业。

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专项行动,推动洛阳产品向洛阳品牌洛阳标准转变,区域品牌向国际品牌跃升。深化产融合作,提高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比重,增加技改贷款,推动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向制造业倾斜。

关于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形成经济发展强力支撑:

统筹衔接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

争取建成呼南高铁豫西通道焦洛平段,加快构建“十字”高铁网,打通连接长三角、成渝等经济发达地区高铁通道;实施洛宜和焦柳铁路改迁、三洋铁路建设,规划研究洛阳至十堰等铁路,进一步完善“三纵三横”普速铁路网;统筹规划建设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促进城市间、组团间密切衔接;开通运营地铁1、2号线,基本建成地铁二期。

完善提升龙门高铁站、洛阳火车站综合交通枢纽场站功能,高标准建设谷水、机场、白马寺等一批综合交通枢纽场站,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零距换乘、无缝衔接,形成层次清晰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建成小浪底南岸灌区,开工建设故县水库灌区、前坪水库灌区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新安引黄调蓄等工程建设,推动城乡供水一体化和饮用水水源地表化,合理高效利用水资源,增强水利公共产品供给和水安全保障能力。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