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民生

郑州民办小学没资质 300学生办不来学籍(图)

昨日下午,郑州市庙李双语学校,下课后,孩子们在狭窄的校园里活动。昨日下午,郑州市庙李双语学校,下课后,孩子们在狭窄的校园里活动。

在“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的学籍管理新政下,没有获得办学资质的民办学校的学生们,该何去何从?昨日,来郑务工人员张先生向东方今报记者反映,他的孩子在一所民办学校上学,没有学籍,下一步不知该咋办?

□东方今报记者 付雨涵/文 袁晓强/图

【家长苦恼】

孩子没学籍 担心升学受阻

张先生在郑州庙李工作,昨日上午,他打来电话说,他是今年刚来到郑州的一名务工人员,今年秋季,他来不及准备居住证、劳动合同等“六证”,但为了让6岁半的儿子淼淼能跟随自己生活,他为孩子选择了没有办学资质的庙李双语小学,“离家近,好看管,教学质量也可以”。

原本指望着淼淼小学毕业后能顺利升入附近的77中或65中,可新政策的出台,学籍的管理严格,让他越来越不淡定了。“每天送孩子都会听到家长议论学籍的事儿,孩子现在没学籍,升学会不会受阻?”

去年秋,中国首部全国性《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实施了,每个中小学生都有一个学籍号,实行“籍随人走、终身不变”,教育主管部门解释称,学籍号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跟公安部的身份证系统对接,终身不变。

“没有办学资质的学校的学生怎么办?”张先生愁坏了,他说,这可是事关孩子未来的大事呀!

【校方解释】

新旧政策过渡期

无资质学校“伤透了心”

昨日下午,东方今报记者前往庙李双语小学,一栋二层的简易房上下共10个教室,约50平方米的院子,就是学校的“操场”。院子里竖立着国旗,学校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

下午2点50分,适逢孩子下课休息,200多名学生在小院子里活动,为防止孩子们出门进入庙李街区,教师们站在院里不同位置看护着。

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学校的教师们都围过来,询问困扰他们的学生学籍问题。

学校李校长说,别看学校小,办学6年来,送走了三四百名毕业生,与公立学校不比硬件,比质量。

说起学校“黑户”,孩子们无学籍,李校长也颇为无奈,“要么你把我们这样无资质的学校取缔,将学生分流至其他学校;要么降低申请办学许可的标准,或者帮助创设一些条件,给我们一个身份。”李校长说,他是退休教师出身,办学不光为挣钱,但新旧政策过渡期,他也“伤透了心”。

李校长介绍,在2013年以前,即便学生没有学籍,升入初中后,在中学可重新办理学籍,家长从来没有考虑过孩子没有学籍的问题,现在实施全国通用学籍,管理如此严格,不仅学校的招生相比往年少了,学生的升学问题也是困扰。

李校长说:“我们向主管部门反映过,但至今都不知道如何解答。”

采访结束时,李校长的办公室里进来一位家长,同样是询问学生学籍的事儿,李校长说,每天都会有家长过来咨询,“我们都很困惑,如果学生不能分配学籍,我们也无法生存。”

去年实施的新政策,2014年首届新政策影响的毕业生怎么升的中学?李校长解释,今年从本校毕业的60名毕业生,刚开始拿到了郑州市的学籍,但在各方协调下,最终都拿到了全国通用的学籍,“这是新政第一年后的情况,明年是个啥情况,我们也不好说。”

而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另一所民办学校教务主任张栋江认为,民办学校缓解了城市公共教育资源的不足,是公办学校的有效补充,应该得到妥善安置。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