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河南 综合

国家级名单公示!河南多地上榜→

大河网

关注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大河网讯 11月25日,生态环境部公示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拟命名名单,其中,我省洛阳市汝阳县、三门峡市卢氏县、南阳市内乡县、信阳市光山县拟入选2025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南阳市西峡县、南阳市淅川县(环丹江口水库区)拟入选202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公示时间为2025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

汝阳县:湿地润城 白鹭为邻

作为豫西生态屏障的重要节点,汝阳县以水为脉书写生态答卷。北汝河省级湿地公园442.54公顷的水域中,69.79%的湿地率孕育着159余种野生动植物,白鹭、苍鹭等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十年来累计投入15.13亿元推进河道治理,从生态堤坝修建到夜间亮化工程,15.6公里河道实现“水清岸绿”蝶变,2025年获评“淮河流域幸福河湖”,让湿地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候鸟停歇的共享空间。

卢氏县:林下生金 绿富共生

秦巴山区腹地的卢氏县,以70.35%的森林覆盖率为基底,培育出173.3万亩林下经济带,年产值达38.92亿元。通过“核桃+中药材”套种模式,在范里镇建成万亩果药基地,带动2.7万户农户参与。与高校合作破解技术难题,培育出“卢氏连翘”“卢氏香菇”等特色品牌,“订单+公司+基地+农户”机制让4.06万户农户嵌入产业链,实现“一亩林地多重收益”的生态富民效应。

内乡县:生态为基 文脉赋能

伏牛山南麓的内乡县,将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作为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地,当地筑牢生态屏障,境内湍河湿地成为鸟类重要栖息地。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内乡县衙,打造“生态+文旅”融合业态,推出湍河漂流、宝天曼生态探秘等特色线路。通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森林覆盖率持续提升,形成“生态养眼、文化养心、产业养民”的发展格局。

光山县:油茶成链 绿码变现

“司马光砸缸”故事发源地光山县,让32.37万亩油茶树变成“摇钱树”。作为河南油茶主产区,当地突破“周期长、成本高”瓶颈,联合科研院校研发冷榨加工技术,建成年产8700吨生产线,开发出“玉肌汉方”等日化产品,2025年油茶综合产值预计达10亿元。63家农特产品直播基地让茶油“出山进城”,带动3310名农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4870元,实现从贫困县到省级生态县的跨越。

西峡县:生态筑基 产业升级

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的西峡县,将“生态家底”转化为发展优势。依托优质生态培育猕猴桃、山茱萸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最大的山茱萸生产基地,“西峡猕猴桃”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推进“生态+工业”转型,中药提取、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实现绿色生产,建成恐龙遗迹园等生态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形成“农业固基、工业提质、旅游增效”的绿色发展链条。

淅川县:守好一库水 富了一方人

环丹江口水库的淅川县,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践行“水清民富”承诺。为护清水,当地退出养殖、矿业,转而发展23万余亩生态林果,3万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冢子坪村杏李产业年入26万元。盘活闲置厂房建成“丹甜”饮用水厂,负压吸尘技术让木材加工与生态共生,10万群众从生态产业中增收,实现“送北方一库清水,留当地一片金山”。

在此之前,全省已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9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7个。从豫西湿地到豫南油茶林,从伏牛山麓到丹江口畔,河南正通过“点绿成金”“守绿换金”等多元模式,让生态优势持续转化为发展胜势,一幅“绿满中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铺展。(路娇 秦臻)

分享文章到:

相关新闻

//微信分享

推荐阅读

加载中...